NBA湖人700亿易主火爆,CBA球队却卖不出去?真相让人意外

NBA湖人队刚刚以100亿美元的天价完成易主,这个数字换算成人民币得有700多亿!消息一出,全世界的体育圈都炸了锅。不过就在大家都在感叹NBA球队身价飞涨的时候,咱们国内的CBA联赛却传来了截然不同的消息——有球队想卖都卖不出去,买家各种压价,卖家进退两难。

这反差也太大了吧?同样都是职业篮球,怎么差距能这么悬殊?

天壤之别背后的残酷现实

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NBA那边湖人队一个队就值700亿,而咱们CBA这边,整个联赛的球队加起来可能都没这个数。媒体人付政浩最近爆料,现在CBA有球队急着想脱手,结果买家们一个个都在拼命砍价,理由很简单——双方对球队到底值多少钱压根就谈不拢。

为啥会这样?付政浩分析得挺到位,咱们国内的体育消费市场实在太小了,大部分人还没养成为体育花钱的习惯。你看看身边的朋友,有几个会买票去现场看CBA比赛的?有几个会买球队的周边产品的?答案显而易见。

“混吃等死”成了联赛常态

CBA最要命的问题就是不够商业化,甚至连职业化都谈不上。虽然这两年王哲林、郭艾伦这些大牌球员开始有交易了,但说实话,这种情况太少见了。CBA大部分球员就像铁饭碗一样,在一个队里从新秀混到退役,中间基本不会换队。

为啥?因为没竞争啊!很多球员知道反正没人跟自己抢饭碗,干嘛要拼命训练提高自己?这样下去,联赛水平能高到哪去?

更离谱的是,选秀大会上经常有球队直接放弃选秀权,连新人都不要。这在NBA简直不可想象,那边的球队恨不得把每个选秀权都用到极致。

球迷观念也成了“拦路虎”

去年CBA搞了个史上最重磅的三方交易,辽宁、广州、同曦三队互换球员,结果球迷们第一反应是什么?“太无情了!”“怎么能这样对待球员!”

这种“一人一城”的观念听起来很温情,但说白了就是阻碍了联赛的职业化进程。你看NBA,连詹姆斯、杜兰特这种超级巨星都会换队,这是职业体育的常态。球员为了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收入选择换队,这有什么不对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观念也不能全怪球迷,主要还是CBA长期以来就没按职业联赛的标准来运作。

赛制混乱让人头疼

CBA虽然名字叫“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但职业化程度实在让人着急。动不动就要给全运会让路,给国家队让路,搞得每个赛季的比赛场次和赛制都在变。

一个职业联赛,赛制稳定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可CBA基本上每个赛季都要因为各种原因停赛至少两次,每次都是一个月。今年更夸张,为了给全运会让路,新赛季直接推迟到12月份才开始。

这样折腾下去,那些高水平的外援还愿意来CBA吗?人家可以选择去欧洲联赛或者澳洲联赛,为什么要来这边受这种不确定性的折磨?

外援引进也是一团糟

说到外援,CBA的操作真的是让人无语。下赛季的外援标准合同到现在都没发到各个俱乐部手里,这让各队今年夏天的引援工作变得极其被动。

很多俱乐部跟新外援都已经谈好了,但因为没有标准合同,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得不到保障。还记得上赛季哈雷尔跟浙江和新疆之间的那出闹剧吗?就是因为合同问题搞得一团糟。

这种不专业的操作,怎么可能吸引到优质外援?结果就是CBA联赛充斥着一堆水平不高的外援,联赛质量自然上不去。

国际声誉日渐式微

CBA在国际上的声誉也是每况愈下。今年杨瀚森和林葳去美国参加选秀,那些美国的专业人士压根就不看CBA的比赛,在他们眼里,CBA的比赛质量远不如欧洲和澳洲的联赛。

这话听着扎心,但确实是事实。当CBA联赛的整体水平得不到国际认可时,球队的商业价值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出路在哪里?

面对这些问题,CBA到底该怎么办?有人建议重启升降制度,让NBL的香港金牛、长沙勇胜这些队伍有机会升入CBA。这个想法不错,至少可以增加竞争,让那些躺在功劳簿上的球队有点危机感。

不过说到底,CBA要想真正职业化,还得从根本上改变运营模式。赛制要稳定,球员流动要更自由,商业开发要更专业,球迷文化要更成熟。

反思与展望

看看NBA湖人队700亿的天价易主,再看看CBA球队卖不出去的尴尬现状,这种对比确实让人五味杂陈。不是说咱们一定要达到NBA的水平,但至少得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努力吧?

体育产业在国外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市场,球队不仅仅是竞技载体,更是商业品牌。而在国内,我们还停留在把篮球队当作“事业单位”来运营的阶段。

这种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缩小的,需要联盟、俱乐部、球员、球迷、媒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当CBA真正实现职业化运营,球队的商业价值才可能得到提升,那时候卖队也不会再是个难题了。

你觉得CBA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职业化?在你看来,什么才是阻碍CBA发展的最大障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