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烟花合适吗,当艺术表达冒犯了生态敬畏
2025年9月19日,西藏江孜热龙乡的夜空被七彩烟花撕裂。海拔5500米的山脊上,火光冲天,照亮了亘古沉寂的雪峰。这不是节日庆典,而是一场由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联手策划的“升龙”表演。镜头很美,传播很广,质疑声也来得迅猛而尖锐:一个标榜“敬畏荒野”的品牌,为何要在最脆弱的高原点燃最喧嚣的人造光芒?
这场活动名为艺术对话,实为一场认知错位的公共实验。始祖鸟宣称使用可降解材料、V级低风险燃放、制定“预防—监测—恢复”链条,甚至提前用盐砖引导鼠兔撤离。政府也回应称手续合规,选址非生态保护区。但公众的愤怒不在程序瑕疵,而在价值悖论——当“环保”变成技术话术,当“文化表达”凌驾于生态敬畏之上,品牌所信奉的“不留痕迹”,瞬间成了最刺眼的痕迹。
高原生态的残酷现实是,低温、低氧、微生物稀少,让“可降解”成为悬空概念。零下20℃的冻土中,塑料袋能保存50年,遑论未经实证的烟花残留物?西藏生态环境专家明确指出,目前没有任何科学数据证明这些材料能在该环境下有效分解。所谓环保备案,绕开了法定环评,把行政合规当作生态无害的通行证,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轻慢,更是对公众信任的消耗。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孤立失误,而是品牌叙事逐渐偏离初心的必然结果。“向上致美”项目前两季在香格里拉办山地课堂、在南迦巴瓦拍女性登山纪录片,形式克制,文化深植,赢得赞誉。但到了第三季,表达欲压倒了边界感,艺术野心盖过了生态审慎。从记录自然到干预自然,从聆听山语到强行发声,始祖鸟走到了自己理念的反面。
艺术需要对话,但前提是倾听。在喜马拉雅,人类本应是谦卑的访客。一次烟花或许不会摧毁生态,但它击穿了品牌多年构筑的价值护城河。真正的“向上致美”,不在于把灯光打上天空,而在于学会在寂静中低头——看见脚下的苔原,比头顶的焰火更值得敬畏。
当人类以为能与自然平起平坐时,往往已站在了它的对立面。
最新资讯
- 2025-10-09一位使节视角下的毛泽东与斯大林(下)
- 2025-10-09聂帅关心徐向前健康,建议免去其职务,罗荣桓为何拒绝?
- 2025-10-09林徽因到底有多漂亮?一组成长老照片,带你见证真实的林徽因
- 2025-10-09盛一伦的经纪人丨“演绎青春的别样精彩”
- 2025-10-09释永信的“佛门商业帝国”塌房记:瓜比电视剧还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