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亿大投资落地西藏,印度媒体称“巨大威胁”理由荒诞

中国开启雅鲁藏布江下游超级水电工程的第一铲土刚落地,印度就慌了,指责中国“威胁”邻国,将水坝妖魔化成“定时水炸弹”——仿佛中国水利工程不是为了发电,而是用来发动一场随时爆发的“水战”。

但事情真有那么恐怖吗?

7月19日,在西藏林芝群山间,李强总理出现在雅鲁藏布江的河谷,按下超级水电工程的启动键。

周围是连片的高山和丰沛的水流,空气都像带了点紧张的电流。

媒体和工人聚集一堂,大家都清楚,这不止是一项普通的工程,几乎就是“世纪游戏”的新一关。

该项目早在2020年就酝酿筹划,经过长达四年精心准备,如今终于轰轰烈烈拉开大幕。

总投资约1.2万亿元,要搞5座大型电站,铺下几百公里的引水隧洞,周期之长让人直呼“百年大计”。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在大江大河上大刀阔斧搞水电,但这一次,各方目光格外敏锐——因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几乎就是印度边境。

正因如此,工程消息一出,印度舆论的风暴也同步启动。

印媒不是先看实际设计和科学规划,而是夸张渲染,反复强调“中国威胁论”,内文直接称水电站是“比军事威胁更可怕”的“武器”。

甚至一度以“定时水炸弹”来指代大坝,好像中方随时能按下按钮淹没印度平原。

印度这样夸张,原因其实众所周知。

地理上,印度长期牢牢掌控着对巴基斯坦的水源上游“王牌”。

即使有《印度河河水条约》,但印度变脸比翻书还快。

今年四月,印度刚刚威胁要废除水约,还狂言让下游巴基斯坦一滴水都得不到。

有人说,印度自己玩过切断水源、骤然泄洪的把戏,才格外担心有朝一日中方也用同样的方式对付自己——其实也是“以己度人”罢了。

但如果你真的去看这次雅鲁藏布江项目的方案,你会发现印媒的担忧根本站不住脚。

这座超级水电工程属于“引水式”开发,并非那种蓄巨大水库随时能猛灌下游的水坝。

它型如三峡,却并不是三峡那样的蓄水型。

科学调度,不仅不会削减下游水量,还能有效平抑汛期水位浮动,帮下游防洪减灾。

而且从过往经验看,中国在国际跨境河流规划上一直比较克制与负责,从未像个“水资源大国恶霸”那样到处胁迫邻居。

其实这一点也有佐证——三峡工程投运后,除了带来大量的电力和防灾能力外,从未出现“随意放水”的恐慌局面。

现在西藏的新工程,规划装机容量高达7000万至81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到惊人的3000亿千瓦时,可满意全国3%用电需求,相当于三座三峡。

这样体量的水电站,从技术、资本到管理,无不体现中国在水利工程上的雄厚家底。

更别说西藏水能其实是全国最富饶的区域之一——据业内最新数据,单雅鲁藏布江干流可开发规模就达到5645万千瓦,几乎占到西藏水能一半,全国总量十分之一。

亚洲的“世界水能富集之最”,早就在大拐弯处等待合适的时机点燃。

除了“威胁印度论”,印方还再次翻出当地部落生计、生态安全等话题来打感情牌。

这个套路也不陌生,面对别国基建,逢中必反,总是第一时间上升到“人道”、“环境”高度,言辞上抢道德高地。

但如果比较田纳西河、阿斯旺这些国内外经典工程,其实道理非常明了——你不治理、不开发,大江大河往往水灾频发、生态恶化,反而对下游影响极大。

美国田纳西工程,上世纪初水土流失、贫穷落后,经过科学治理和工程投入,一跃成了经济繁荣、生态改善的能源基地。

而埃及的阿斯旺大坝,也终结了尼罗河不断泛滥,让农业走上现代化正轨,虽然伴随着一些生态争议,但整体效果有口皆碑。

这些例子就活生生地说明,科学开发大型水利工程,要权衡长远利益、局部与全局、当前与未来的关系。

中方此次布局也是如此:减排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5%,一年发电能抵一个小国的用电,能少烧数亿吨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句空话。

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动作,想想中国东中西部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去哪里找更稳定、清洁的大型动力源?

再聊现实点,这种超级工程也在悄然带动着中国股市。

工程一开工,A股上民爆、掘进、岩土等相关股票瞬间涨停。

如果你身边有股民朋友,这几天大概率会在群里讨论哪家水电、设备、发电机公司订单已经拿在手里。

就连资本市场都敏锐感受到这项“百年大计”藏着多少机会。

华泰证券、国盛证券的研报更是显示,仅水轮机与发电机这一项,未来投资总量就有望超过900亿元,真正是科技创新和经济拉动的双引擎。

当然,该项目不是没有难点。

比如复杂的地形条件、恶劣气候对施工团队和工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想想在那样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工人们顶着风雪敲打基岩、铺设隧洞,每个细节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未来。

这种大工程背后,不止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一群平凡又坚韧的建设者在默默流汗流泪。

他们可能就像我们身边普通人一样,有点小家小情,有时候会眷恋远方的亲人,有时候又会为大国工程的小成就而自豪。

当高原的夜幕降临,他们依旧昼伏夜出,在帐篷和工棚里围炉小聚,盼着家乡的来信,也聊着工程顺利能早点收工。

这些真切的、温润的细节,与印度媒体上用纸糊的“威胁论”形成鲜明对照。

说到底,我们修桥修路、建坝发电,一头连着国家长远目标、一头连着千万普通人生活。

对于邻国的无理指责,我们无需太过动怒。

毕竟,该考虑的早就考虑在先。

中国做事一向是谋定后动,事无巨细,既要让人民受益,也要兼顾生态和区域和谐。

事实是,工程既能守护生态坐标,也能点燃现代化跃进的引擎。

这不是威胁,而是负责任的大国态度。

站在今天——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中方始终以合作开放姿态面对流域治理问题,不搞突然袭击、不玩水战争。

即便出口成章地被指控为“罪名累累”,中国的大坝下游依然流水潺潺,两岸百姓忙着新生活,而不是焦虑水能否被某国“关闸”或“武器化”。

有时候看新闻,总忍不住想,为什么每当中国有新进展,总有人首先想到“威胁”?

但反过来想,正是这些对发展的不甘落后和焦虑,才是中国“百年大计”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们有说不完的工程故事、生活场景和普通人的奋斗在背后。

大国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温吞的水道,而是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别人的指责终究只是风声,中国的水流则正向着未来奔涌而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