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全世界仅两个国家支持中国,是敌是友一目了然!

当枪声响起,全世界几乎都选择了沉默,明面上支持我国的国家,只有两个。

1979年,我国打了一场并不漫长却意义深远的仗——对越自卫反击战。打仗不稀奇,稀奇的是这场战争几乎只有两个国家公开站在我国一边。

不是没有朋友,而是这场战争让我国真正看清了谁是朋友,谁只是场面上的点头之交。

越南曾在我国几十亿美元的援助下打赢了越战,一转身就对我国翻脸;而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不但没帮忙,还在边境磨刀霍霍。西方国家眼睁睁看着我国出兵,大都选择了沉默。

越南恩将仇报背后,是苏联撑腰的底气

战争不是无缘无故打起来的。1979年的中越冲突,其实早在越南统一不到几年,就已经埋下火种。

1960年代到1975年,越南经历了长达15年的战争,靠着我国源源不断的援助打赢了美国。根据《人民日报》援引官方数据,我国对越南的援助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包括军事、经济、物资等各方面。这笔账,越南人不可能不记得。

可到了70年代末,越南开始在对华态度上急转直下。不仅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衅,还在国内大搞“排华运动”,成千上万的华人被驱逐、财产被没收,甚至有不少人被打死。

而越南这么胆子大,靠的是苏联撑腰。那时候正值中苏交恶时期,苏联希望在东南亚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印支联邦”,越南正是他手里的一张牌。越南也想借助苏联的力量成为南亚地区的霸主,得寸进尺地对我国示威。

1978年12月,越南更是公然出兵柬埔寨,推翻了由红色高棉领导的政权,全面占领金边。这让我国看到了越南区域扩张的野心,也意识到它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我国早已忍无可忍。人民日报在1979年2月发表那篇著名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这场战争的发令枪。

而这场仗的目标,从来就不只是边境回击,更是针对苏联试图借越南操纵整个东南亚的图谋。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前,邓小平就敏锐地知道,这场仗不能只靠武力,还得打外交战。

1978年11月开始,邓小平马不停蹄地出访东南亚国家。他先后去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在新加坡还与时任总理李光耀会面。当时他说的一句话很有分量:“我们怎么行动,取决于越南下一步怎么做。”

这话说得不软也不硬,但意思很明确:我国不是要主动挑事,但如果越南不收敛,我国不会坐视不理。这是一次提前打招呼,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争取道义基础。

紧接着,邓小平又踏上了访美之路。

1979年1月底,他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白宫会面,明确提出我国不会容忍越南继续在柬埔寨横行。卡特的回应比较模糊,他既不支持越南,也不想看到中越战争爆发。

换句话说,美国不想掺和,但也不会阻止我国动手。卡特政府后来发表的声明是:“不支持我国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但这其实也是一种默认。

更重要的是,卡特在谈话中还告诉邓小平,美国卫星监测显示,苏联没有在中苏边境大规模集结兵力。这一信息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战略判断:我国可以放心在南线用兵,而不用担心苏联趁机从北边偷袭。

从结果看,邓小平的外交布局起到了关键作用。虽然没有国家明确站出来支持我国,但通过外交铺垫,至少换来了周边国家和西方的默认和不干涉,这是我国能顺利出兵并迅速撤军的前提条件。

两个国家公开支持我国,谁是真朋友一目了然

在战争开始后,真正站出来支持我国的只有两个国家:柬埔寨和朝鲜。

柬埔寨的支持可以理解得更直接。

1978年底,越南军队以“解救人民”为名出兵金边,全面接管柬埔寨政府。红色高棉政权虽然有诸多问题,但被越南强行推翻,显然是地区霸权的体现。

越南军队在柬埔寨推行“焦土政策”,烧毁村庄、粮田、道路,目的很明确:掐断游击队的生存空间。这种做法导致柬埔寨大量平民死亡,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

柬埔寨人对越南的仇恨与日俱增,因此当我国出兵越南时,柬埔寨方面立刻表示支持。他们知道,我国若不出手,越南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整个中南半岛的控制权。

另一个支持我国的是朝鲜。虽然中朝关系在70年代一度因为朝鲜对苏联的倾斜而变得微妙,但毕竟我国在朝鲜战争中曾付出极大代价,帮助朝鲜抵挡了美军。

金日成在战争爆发后公开表态,认为越南与我国对抗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并称其将付出沉重代价。

朝鲜的表态虽然无法提供实质援助,但它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还是有限度牵制了苏联的动作。

1979年2月17日凌晨,解放军从东西两线对越南北部多个方向发起进攻。

越南的边境部队总兵力不过5到6万,面对我国几十万大军,根本无法阻挡。解放军在短短两天内就突破了多个据点,直逼谅山、老街等战略重镇。

3月5日,基本战术目标完成,我国宣布胜利完成惩罚,开始撤军。到3月16日,部队全部回撤我国境内。整个战役不到一个月,是一场典型的快进快出军事行动。

有人质疑:打赢了又撤了,是不是白打?

其实不然。我国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占领越南,而是通过军事打击,让越南明白一个道理:不能仗着苏联撑腰就胡作非为,也不能低估我国的战略决心。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打乱了苏联在东南亚的战略部署。苏联原本希望越南能在柬埔寨站稳脚跟,进一步影响老挝和泰国。但我国一出兵,越南不得不把主力部队调回北方防守,无法再腾出手巩固柬埔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这场仗打得不但及时,而且精准,打出了战略主动权,也打出了外交空间。

所以,这场战争虽然短,但它打出的分量,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