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被活捉后很高傲,见完毛主席身边的高级参谋,羞愧地低下头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淮海战役的胜利对我军意义重大。那时候,国共两军实力相差悬殊,但好在有粟裕司令指挥的解放军,最终让杜聿明在陈官庄打了败仗。他没能鼓起勇气自杀,最后被我军成功抓获。

不过就算这样,这位打了败仗的将军还是高昂着头,没有因为当初跟错老蒋、犯了错而觉得自己哪里不对。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会输,是因为手下的士兵们都不想打仗了。

就算成了俘虏,他身上那股骄傲、不认输的劲儿还是藏不住。他把头抬得高高的,在战俘营里特别显眼。不过,等毛主席身边的重要顾问来见他,并且告诉了他自己的名字后,他不好意思了,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位解放军的高级顾问究竟是谁,为啥他一露面,就连像杜聿明那样骄傲自大的国军将领也得服服帖帖?

【一、名将被俘】

杜聿明这个名字,在国民党里可是大名鼎鼎。他在国军中是亲信中的亲信,还是蒋介石的得意弟子,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并且是第一批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

黄埔军校第一批学员里高手如云,他能站出来真的很厉害,本事不小。毕业后一到战场上,他就把在军校学到的知识用到实战里,慢慢把自己的本事都练得炉火纯青了。

最终,他靠着高超的带兵打仗本事,在一堆国军中层军官里崭露头角,凭借真本事和好人缘,赢得了蒋介石的极大信任,成了他最得力的战将之一。有了“天子门生”这个光环加持,他的升官之路就像坐上了火箭,一帆风顺。

一场场战斗赢下来,他功劳越来越多,逐渐成长,打响了自己的名号。跟其他国军将领比起来,杜聿明起点很低,他的“成就”全靠自己的本事一点点拼出来的。

他是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小时候为了生活到处忙活,但他天生对打仗有一套,还特别爱研究兵法。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他早早地就成熟了起来,也为他日后成为国军里的名将打下了基础。

进了黄埔学校,他明白这是翻身的好机会,所以就拼命学习。不管是军事理论还是文化知识,他都下苦功钻研。还有那些他梦寐以求的兵法书,也是一本接一本地看,一门心思为将来带兵打仗做准备。

他通过努力学习,把自己的出身当成动力,慢慢在高手众多的黄埔一期里脱颖而出。在国军里,他加入了革命军去打东征战。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在战场上被张治中看中,从那以后,仕途一帆风顺。

在抗战那会儿,他心里装满了对国家和家人的仇恨,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国军。他干活特别卖力,好多大战役都能看到他冲锋陷阵。日军为了防止中国找到海外援助,获得急需的物资,所以对国军看得特别紧。

桂南战役就这么开始了,目的是要达成战略任务。杜聿明接到了命令,带着第五军作为主要的攻击力量,去攻打很难攻克的昆仑关。在杜聿明到之前,这个地方一直打不下来,不过因为打了很久,敌人的防守也出了些破绽。

杜聿明指挥他的第五军,手下有四个师的精兵强将,发起了最后的猛攻,把日本人的“钢军”第五师团打得落花流水,粉碎了敌人的计划。这样一来,国际运输线就畅通无阻了,我们也能得到海外的支援。这次大胜让全国的老百姓和军队都看到了把鬼子赶出家门的希望。

极大地减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同时也让蒋介石见识到了杜聿明的厉害,从那以后,他就把杜聿明当作了一张“王牌”。不管哪个战场遇到了麻烦,他都会派杜聿明前去,解决那里最棘手、最危险的任务。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靠着出色的指挥才能,一点点往上升,从刚开始的小营长,慢慢做到了中将司令的位置。抗战结束后,新的挑战和更激烈的战斗又来了,这时候的杜聿明不再像以前那样死守一个地方了。

老蒋把杜聿明这支部队看作是最得力的武器,解放战场上哪儿形势不妙,他就派杜聿明这支灵活的队伍前去增援。可这位“救火英雄”,最终在淮海战役里翻了车。

他当上了徐州剿总司令,和粟裕、刘帅两位大将对抗。一开始,他仗着自己人多枪好,跟解放军打得难解难分,不分上下。他手下的几十万大军,靠着飞机大炮这些美式先进武器,跟解放军斗得相当激烈。

虽然他打仗很厉害,可形势已经这样了,他一个人根本没法改变。蒋介石把重要任务交给他,赢了当然都好,可要是输了,他就会立刻被当成替罪羊,背上国军失败的锅。

淮海战役快结束时,杜聿明带着队伍边打边撤,一直退到了陈官庄,这回是退无可退了,只能硬着头皮在那儿死守,心里盼着援军能来救他们。但解放军战士们个个不怕死,攻势猛烈得很,杜聿明这下可慌了手脚。

他费尽心思地想办法逃跑,琢磨了个逃跑方案,可最后还是白忙活一场。因为他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注定逃不掉,最后只能当了俘虏被抓起来。

【二、毛主席身边的特殊高参】

在我军里面,能让杜聿明真心佩服的人没几个,粟裕司令算一个,因为他巧妙设计把杜聿明给活捉了;还有中野司令刘伯承,大家都称他为军神;当然,还有伟大的毛主席;另外,还有一位精通兵法的军事顾问,那就是郭化若将军。

他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不过是第四期的,不是最早的那一批。他虽然不太擅长亲自带兵打仗,但在军事研究和政治工作上很有一套。他年纪较轻,但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连毛主席都夸奖,这方面比杜聿明还要厉害。

两个人头一回碰面,杜聿明不清楚对方是啥来头,仍旧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模样。不过呢,郭化若并没有不高兴,反倒是跟眼前这人聊起了淮海战役。刚开始,杜聿明还端着架子,脸上挂着高傲的神情,但随着话题越聊越细,他的态度也慢慢变了。

他由原先的得意洋洋变得像只斗败的公鸡,曾经自以为天下无敌,结果我军只需派出一名高手,就让他佩服得不得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擅长的那些军事指挥,在郭化若将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他学的那些东西,跟现在的战场情况差得太远了。

郭化若还是很镇定地说:“杜将军,您确实是个让人佩服的军事头儿,但您有没有从大局出发,真正看清战争的实质呢?要是您能站在全国军民的角度看,想法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杜聿明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地说:“说白了就是咱们打仗打输了,没啥好讲的,想让我服软,没门儿!”郭化若听后,立刻回敬道:“《孙子兵法》您总该看过吧?”杜聿明一听这话,不解地问:“这不是当兵的必读之书嘛?”

郭化若听到后,拿起一本书说:“这是我看了那本兵书后,写下的一些感想,叫做《孙子兵法的初步研究》。您看看这本书,说不定能让您重新考虑一下以前对战争布局和战争结果的想法。”

读完这本书后,杜聿明彻底服了,他说自己以前太固执,其实郭参谋才是真正的打仗高手。

【三、杜聿明的转变】

郭参谋和他聊了一番后,他如梦初醒,回想过去,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他把《孙子兵法的初步研究》这本书当成了宝贝,整天抱在怀里仔细阅读,觉得自己之前输得不冤枉。

以前觉得自己特别牛的战争指挥,现在想想,其实都是靠着自己积累的一大堆战斗经验和比一般人更强的战斗直觉,这才赢了一仗又一仗。

虽然他知道自己有错,但他犯下的错已经无法挽回,因此被送进了功德林。在被关进去之前,他刚开始跟其他被俘的国军将领没啥两样,摆出一副“就是不死也不屈服”的傲慢态度。

他在受教育改造时心不在焉,一直到进了牢房,碰到许多本以为早已不在人世的战友,又知道了监狱里的日子是怎么一回事后,他才慢慢没那么反对了。这里嘛,就是不能出门这点不太好。

每天都要换上规定的衣服,除了得完成每天的劳动任务,里面还设有图书馆,也有医生看病。碰到国家的大节日,还能吃上好的,喝上美的。监狱里头有书可以看,只要把活儿干完了,就能歇会儿看看书,或者玩玩放松一下。

杜聿明最感动的是,他一直忙着打仗,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结果落下了一身病,像胃病、胃溃疡、胃结石,还有因为肺病结核引起的肾结核等等,大病小病一大堆。

医生仔细给他做了检查,然后列了个饮食禁忌清单,专门挑他不能吃的食物避开。为了让他快点康复,医生还特地安排了小灶,隔一段时间就给他做点好吃的,像鸡蛋和红烧鱼这些,连国家高级干部都不一定能吃到呢。

就连很贵的牛奶也会给他提供。在宋希濂等人的帮助下,他开始接受改变,从最初的不愿意配合管理,到后来变成了最主动改正错误的人。

【结语】

杜聿明被关的时候,老蒋对他落井下石,他儿子也不幸去世,家人受到很多苦难。而我们党呢,为了给他治病,花了不少钱,这让他特别感动。后来,他努力改造自己,终于离开了功德林,当上了国家干部,为党和国家出力。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