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安古道

□冯伟山

听说著名的“青安古道”只剩短短一截了,并且离我家很近,就萌生了探访的念头。

青安古道,也叫益安古道,是益都(青州)到安丘的一条官道,也直通诸城。据《青州交通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6年9月版)记载:自晋朝贯通此路,出青州南阳城东门,经东关、关头、十里庙、东坝、杨姑桥,过弥河,沿凤凰店、黄楼、小辛庄、夏坡、龙塘、老鸦窝、前吉林、郑母、倪家庄、泥河店、北陈等村,至昌乐县境,然后向东南,至安丘市城区55千米,除城关等要地用条石板铺筑外,其他路段皆为土路。唐朝后,青州府设有贡院,每逢会考时,所属州县举子三五成群沿此路前往青州城。百姓俗称这些举子为“相公”,称此路为“考相公大道”。1936年进行改建,后改造成胶王公路。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中,有乐善、孝悌两乡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这条大道,可见其重要性。青安古道所经过的村庄,和《青州交通志》所记载的基本一致,只是有几个村庄的名字音同字不同,这应该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于某种原因改了名字,实属正常。这条大道,是益都到安丘的唯一官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千余年来,这条路上不知走过了多少名人贤士,也有很多历史上留痕的逸闻趣事或重要事件,与这条大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据说,这条官道旁边当年店铺林立,尤以酒馆和车马店为多,每天迎接着途经此地的贩夫走卒或商贾官员。每逢春闱秋考之际,青州府以东的各地举子进城必走此路。按古风惯例,沿途酒馆的掌柜会亲自在门前迎候,免费提供茶水饭食,以期这些举子中若有人金榜提名,然后惠泽一方,小店也能跟着扬名。

青州城东20公里的郑母村,因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下葬于此,得名郑墓,后因谐音雅化为郑母。此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从宋朝到明朝,出了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北宋咸平五年的“三元状元”王曾,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以及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冀鍊。他们任上清正廉明,政绩卓著,都成了朝廷的栋梁之材。郑母村往西不远就是龙塘村,因紧挨青安大道有一深塘,传说有巨龙在潜,故名。后赵秉忠在京受奸臣陷害被贬回乡,曾数次骑驴沿此路来此消遣,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龙塘独酌》:辟草盘青径,批云漱碧流。岩花撩醉眼,野鸟续歌喉。泉气能消暑,林声解度秋。白衣莫遣问,吾意自优游。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调任密州(诸城)知州,或骑马或坐轿,亦从此经过。大词人李清照,当年坐马车去莱州和丈夫赵明诚团聚,也是从这条大道经昌乐到莱州的。

时光如白驹过隙,这条延续近两千年的古道,现在仅存的一段就在黄楼街道的龙塘村。从村中的龙塘开始,向东至村头,大约200米左右。因这段路有点偏僻,走的人也少,故没有拓宽或硬化,基本保持了原貌,才让我们得以相见,应该说是一种机缘巧合。路上荒草萋萋,隐隐透着岁月的斑驳和苍凉。从现存古道的尽头一直向东,穿过几个蔬菜大棚和一片小树林,过浅湾,是一个面积约二百平方米的大水湾。

站在仅存的这段古道上,很难想象以往的喧嚣和热闹,那时的官道,今天看来窄得就像村中的一条街巷,一点也不起眼。它却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和使命,也接纳了无数人的欢乐和痛苦。它如一位智者,无语却通透,在万千风雨中,见证了世间的一切。古道寂寂,那些无数叠加的脚印和行人的气息早已消失在尘埃中,一切终将成为往事,在记忆的长河中轻轻摇曳。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