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卫星在中国拍到身管长达11米的巨炮,中国需要超级大炮吗?

近日,国外卫星在中国西北某靶场拍到一批身管长度达到11米的巨型火炮,由于不知道卫星拍摄时火炮的仰角,所以它的炮管可能会更长。这种长度明显要比155榴弹炮8米的炮管要长。

因此,普遍怀疑这是一种口径超过155的大炮。无独有偶,在2013年,简式防务周刊也披露一组卫星照片,显示在内蒙的靶场上有两门非同寻常的超级火炮,它们分别长约24米和33.5米。从这些信息看,中国一直没有中断超级火炮的研发。而美国方面原计划研发射程1600公里的SLRC超级大炮,意图从第一岛链直接打击中国本土,但项目因“经费不足、战术经验缺失、研发成本过高”,以及投资重心转向高超音速导弹,这个项目前几年就下马了。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美军都觉得没前途,为什么中国还在继续研制呢?我认为,这里面及反映出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带来的选择不同。毫无疑问,这种超级大炮的竞争对手是远程导弹。相比于导弹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这种超级大炮唯一的优点就是成本。

我们知道,在台海统一战争中,美国如果要干涉,只会从日本的机场起飞,韩国的机场太近了,只要敢动,马上就会被消灭。而最近的那霸基地距离中国本土也有600多公里,日本本土的那些机场就更远了,有的要一千多公里。所以要打这些机场,需要大量的远程弹药。但打机场不是一锤子买卖。因为对方也有防空反导武器来拦截导弹,也有工程兵来抢修被炸坏的跑道。据测算,想要长期压制一个机场,需要每天发射40-60枚弹药。我们在第一波突击中使用高性能的导弹,这没问题。但后续长期压制如果依然用导弹,那成本就太高了。而如果使用超远程大炮,则成本会下降很多。有些同学可能会疑问,大炮能打的像导弹那么远吗?有论文为证,在对一个300mm口径的超级大炮的仿真中,使用普通弹能打280公里,使用滑翔增程弹能打到420公里。

而根据美国slrc项目的介绍,同样是300mm口径,其采用冲压炮弹,可以打1600公里。所以,射程是不用担心的。而且火炮作为压制性武器,可以逼迫敌方的导弹发射车和指挥中心不断转移躲藏,影响对方指挥效率,而一旦对方防空网衔接不畅,被我方抓到破绽,各种远程导弹突击就会造成重大杀伤。所以远程大炮的低成本战略压制作用是有它的潜力的。

但成本是个在解决有没有问题之后才会考虑的问题。没有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也要搞。有了之后,才会争取多快好省。中国搞超级大炮,是因为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已经遍地开花。所以我们要考虑低成本战略压制的问题。

而美国砍掉超级大炮是因为美国连最基础的双锥体高超音速导弹都搞不出来,眼看已经被中俄朝伊相继领先,连世界第五的位子都保不住了。所以砍掉超级大炮,勒紧裤腰带也要搞高超音速导弹也是应有之义。这就是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带来的战略选择。

在另一方面,美国技术不行还特别爱挑衅。它持续强化第一岛链的军事部署: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和萨德反导系统,在菲律宾建立导弹基地(距福建仅数百公里)。还向台湾出售海玛斯火箭炮妄图以武拒统。中国必须发展不对称手段打破封锁。高超音速导弹是我们的答案,而超级大炮是另一个答案。以低成本炮弹攻击岛屿机场、雷达站,瘫痪美军前沿节点。美国就算拦截,用昂贵的萨德和爱国者拦截炮弹,它能耗得过我们?

此外,中国的炮射无人机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据报道,由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中国空军与北方工业公司联合研发的炮射无人机,在155mm的火炮测试中,5次发射全部成功。其在发射过程中承受了3000G的过载。

而如果把这项技术移植到超远程火炮,其性能可以填补我军无人机侦察的一个空白。传统平直翼无人机飞行速度慢,1000公里需要飞好几个小时,难以适应高强度战场的实时侦察需求;而无侦-8等高速无人机虽具备突防能力,却无法长时间滞空。

炮射无人机则提供了填补方案:通过超级大炮将无人机发射至1000公里外的目标区域,反应十分迅速,一旦抵达,无人机可展开机翼进行长时间滞空侦察与电子干扰,为后续火力打击提供实时坐标。这种“火炮+无人机”的组合,或将重塑远程火力支援的作战逻辑。

#欧洲瞭望台#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