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陈云说:这个娃娃了不起,是个人才!后来成为国务院总理

李鹏出生在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家庭,他老爹李硕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头面人物之一。他老妈赵君陶呢,是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时的同学赵世炎的亲妹妹。再提一句,李鹏的三姨赵世兰,在党内那可是相当有威望的老前辈,就连邓颖超、蔡畅这些大人物,都尊称她为“大姐大”。

2014年,李鹏自己写的自传《李鹏往事回忆(1928-1983)》面世了。在这本书里,李鹏详细讲述了和妻子朱琳从认识到一起抚养小鹏、小琳、小勇三个孩子的家庭故事,同时还写了自己与毛主席、周总理、陈云、邓颖超、李富春这些革命老前辈打交道的往事。

李鹏讲过,他这辈子最受影响的事儿,就是在延安干的革命工作。在那儿,他学了革命道理、科学文化,还参与了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最关键的是,在延安时他有幸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导,这让他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还有为了革命胜利而奋斗的人生目标。

名副其实的“全军缔造者”他,是真正的全军缔造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军队的初创到壮大,他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对于军队的组建、训练和指挥,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才能。在他的领导下,军队如同钢铁长城般坚不可摧。他不仅注重军队的数量,更看重军队的质量,致力于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部队。他深知,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他对于军队的热爱和执着,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时常亲自深入基层,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他的关怀下,士兵们士气高涨,战斗力倍增。他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仅在于军队的创建和发展,更在于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因此,称他为名副其实的“全军缔造者”,绝非过誉之词。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李鹏在年少时,家里头对他的影响那可真是大得很,特别是他爸妈。老爸李硕勋,以前当过中央军委的大官,还是江苏、浙江两地的省委秘书长、军委书记,甚至还代理过省委书记。老妈赵君陶呢,也是中共早期的头面人物,还是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时的同学赵世炎的妹妹。再提一句,李鹏的三姨赵世兰,在党内那可是有名望的老前辈,连邓颖超、蔡畅这些大人物都得叫她一声“大姐”。在这种满门革命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李鹏从小就受到了很深的熏陶,早早地就立下了要为革命打拼、追求共产主义的志向。

李鹏的老爸,李硕勋,是1903年2月23日出生的。他在家里是老三,上头有两个哥哥,大哥忙着做生意,二哥在当地当老师,他还有个妹妹。李硕勋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早期搞军事斗争的领头人之一,他的人生经历相当传奇。

李硕勋年轻的时候,脑子特别灵光,学习特别用功,最后以很棒的成绩考上了省里最好的中学。他比别的孩子聪明,理解东西快,而且组织活动也是一把好手。那时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火起来,李硕勋这个上进的年轻人也迷上了这些思想,开始了他早期的革命之路。除了上学,他还忙着领导革命活动,到处宣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了学生里的领头羊。他到处跑,在全国各地搞革命,带着学生和工人们一起抗争。

之后,有次活动上,李硕勋碰到了赵世炎的妹妹赵君陶,她是个进步的女学生,也是工人运动的头头儿,年纪跟他差不多大,想法也一致,而且两人都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念书。一来二去,他们就越走越近,最后成了夫妻。到了1928年10月,赵君陶给李硕勋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孩子以后就是咱们的总理李鹏。那时候,李硕勋在浙江当省委书记,忙着搞革命,所以孩子出生都半年了,他才赶回上海。

李硕勋在上海念书的那会儿,经常跑去听共产党人瞿秋白、蔡和森、张太雷他们讲马列主义,一来二去就和他们熟了。在几位前辈的指引下,1924年,李硕勋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党早期的一份子。他这人聪明,学习能力强,组织才能也出众,关键是还特别谦虚好学,一点不像有的知识分子那么骄傲。没过多久,李硕勋就在我党里崭露头角,成了年轻有为的将领。他参加过北伐,也参与过南昌起义,都是响当当的大事。说起来,后来的两位开国元帅陈毅和林彪,当初都是他的部下呢。

南昌起义后,李硕勋被上面安排去了上海,秘密执行任务。没过多久,他又转到了江南省委军委书记的岗位上,挑起领导苏浙地带起义的大梁。那时候,我们党正忙着建立自己的军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拥有一支真正属于共产党的红军。李硕勋作为江浙地区的军委书记,在我们党建设军队的过程中,那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李硕勋仔细琢磨了我们党的革命状况和军队的架构,靠着他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地把当时的革命队伍整合起来,组建了红军的第14、15和17军。这三支军队的成立,大大增强了我们党的军事实力。说他是名副其实的“三军创始人”,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1931年那会儿,两广省委书记蔡和森被抓了,党组织就赶紧让李硕勋去两广那边挑大梁。可谁承想,他被叛徒给出卖了,在海口被国民党的特务给逮住了。那时候的李硕勋,已经是我们党里的大将了,手里攥着不少党的绝密信息。敌人觉得,这回能从这位“革命大佬”嘴里撬出不少料来。所以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严刑拷打,啥手段都用了。但李硕勋硬气得很,不管敌人怎么折磨他,他就是咬紧牙关,半个字儿的党的机密都没往外说。

1931年9月16号那天,敌人啥也没捞着,气坏了,就把李硕勋装进竹筐里,给带到了海口市东校场给处决了。李硕勋表现得特别勇敢,死的时候才28岁。那时候,他的儿子李鹏才三岁大呢!

解放后,朱德这样称赞硕勋同志:“他面对危险毫不退缩,坦然接受牺牲,真是老百姓的铁血勇士,也是我们党内的好榜样。”

2009年9月10号,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单位一起搞的评选里,李硕勋上榜了“为新中国成立有大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

其实,他并不是“周伯伯的养子”。

李硕勋走了之后,赵君陶怀着孩子,带着李鹏从香港费了好大劲回到上海,见到了中央军委的刘伯承委员。刘伯承了解到赵君陶母子的经历,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很心疼他们。

最后,刘伯承出了个主意,赵君陶就带着李鹏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妹李琼,按照组织的安排,回老家四川去了。为了保密,不让别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赵君陶就改名叫赵郁先,在一所学校教书赚钱,用那点不多的工资,养活李鹏兄妹俩。

1940年秋天那会儿,李鹏正在陶行知老先生办的挺有名的育才学校上学。有一天,他冷不丁接到个通知,说是让他赶紧去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准备上延安去。李鹏就先去了北碚找他妈妈赵君陶,娘俩一块儿搭公交车奔重庆去了。

到了重庆以后,李鹏在邓颖超的陪同下,去了曾家岩的周公馆,头一回见到了周恩来。

李鹏回想起来说:“周伯伯一见到我,脸上就乐开了花,他跟邓妈妈说,瞧这孩子,都长这么高了,越来越像硕勋了。邓妈妈则说,我觉得更像君陶,说完大伙都乐呵起来。”李鹏他们这些烈士的后代,都管周恩来、邓颖超叫“周伯伯”、“邓妈妈”,特别亲切。

碰面时,周恩来瞧见李鹏背有点弯,就伸手拍了拍他的背,接着又用拳头稍微捣鼓了两下。他笑着对李鹏讲:“别把背驼着,得把胸脯挺起来,这样身体才棒呢。”“这事儿我一直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后来在延安还有在北京,每次再见到周伯伯,他都会瞅瞅我是不是还弯着背。”

1941年2月份,李鹏还有好多革命家的孩子,都被送到了延安上学。他们先后在自然科学院的补习班里头、延安大学的中学班,还有延安中学念书。到了延安,李鹏就经常能碰到周恩来和邓颖超,也经常去他们在杨家岭的家。门口的警卫员都跟他混熟了,见他来了就直接放行。他们家院子不大,里头有三间窑洞,还有一间房子朝东。

有回,他直接就走进了周恩来办公的窑洞,里面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在呢,两人见李鹏来了都挺开心。周恩来瞧着李鹏就问:“你那背还驼不驼了?”说着,就让李鹏站起来,还拍了他背一下。邓颖超在一旁笑着说:“兰兰又长个了,人也更大了。”

后来,周恩来就问李鹏,整风文件学得咋样了。等李鹏说完自己的体会,周恩来就讲:“你们在延安学习,这不就是在毛主席眼皮子底下受教育嘛,多幸运啊。你们的院长徐特立,徐老,他不仅是毛主席的老师,还是他的铁哥们,你们能在徐老的亲自带领下学习、生活,多难得的机会啊。你得好好把握,别辜负了。从你刚才说的那些来看,你政治觉悟提高了不少呢。”

在延安那会儿,周恩来碰到了两件事儿,印象特别深。

还有一回,我去了周伯伯家里头。我瞅见一本书,是西班牙的大作《堂吉诃德》,就随手翻了几页,接着又搁回书架上了。结果后来再见到周恩来,他突然问我:那书是不是你给拿走了?我赶紧说:没啊,我可没拿。他看我一脸冤枉样,就没再多说啥。又过了阵子,我再去周恩来家。他跟我说:书找到了,真是错怪你了。顿了顿,他又讲:不过我还是得说你两句,你没把书放回原处,害得我好找。这事儿我记忆可深了,周恩来做起事来那叫一个认真,有条有理,他这种啥事儿都讲究个完美的态度,对我的一辈子影响都挺大。

李鹏因为家里的特殊情况,从小就有很多机会和像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陈云这样的老革命家打交道。他在自己的回忆里说了这么一段话:“周总理和邓妈妈对我来说,就像是老前辈和烈士后人的关系。外面有人瞎传,说我是周总理的干儿子,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周总理和邓妈妈关怀的烈士孩子,不只是我一个,他们也同样关心照顾其他战友的娃。我们统一都叫他们周伯伯、邓妈妈。”

聆听毛主席的教诲

1942年秋天的时候,李鹏进了延安大学中学部开始念书。到了一个周末的下午,他趁着休息的空档,打算去杨家岭探望蔡畅。他从延安大学迈开步子就走,一路走到了杨家岭,可巧的是,蔡畅因为工作原因出门了,没在家。没办法,他只好改去陈云家,去瞧瞧陈云。那会儿啊,杨家岭是中共中央的大本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这些中央的大领导都住在那儿。

李鹏到了杨家岭后,就去找陈云。在陈云住的那个窑洞里,陈云跟他聊起了以前和他老爸李硕勋的事情。聊着聊着,陈云就说:“记得那次,我跟你爸李硕勋,还有王明、潘汉年他们几个,一起找了个小饭馆,挑了个安静的角落,吃了顿散伙饭。”

这时候,天快黑了,陈云跟他说:“咱们去吃点东西吧。”

后来,李鹏跟着陈云,来到了一个有两层的窑洞。窑洞上层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层则是小灶吃饭的地方。就在那儿,李鹏头一回见到了毛泽东。

据说,李鹏回想起来,那会儿他和陈云刚坐定,正准备开饭,毛泽东和江青就走了进来。陈云一看,立马起身打招呼,李鹏见状也连忙站了起来。毛主席赶紧摆手让他们坐下,然后自己就坐在了李鹏对面,而江青呢,则坐在了陈云的对面。

毛泽东瞅了瞅李鹏,转头问陈云:“这小子打哪儿来的?”陈云答道:“哦,他是延安大学中学部的学子,老爸是李硕勋。”毛泽东听了这名字,沉吟片刻,看起来有点想不起来了。

陈云这时候赶紧插话道:“这孩子是赵世炎同志他妹子的儿子。”一听到赵世炎这名字,毛泽东的兴趣就上来了,他讲道:“世炎啊,我跟他很熟,咱俩都跟着大钊同志干过,大钊同志是革命的老前辈了。只不过呢,世炎他们主要搞工人运动,我呢,是围着农民运动转的。”

赵世炎其实是李鹏妈妈的亲哥哥,也就是李鹏的五舅舅。这时候,毛主席突然提起:“我记得李硕勋同志了,他参与了南昌起义,后面听说在海南岛不幸牺牲了。”陈云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我跟硕勋同志一起在江苏省委共事过。”

这时,毛泽东瞅了瞅李鹏,问道:“你们最近在钻研啥课程呢?”李鹏答道:“我们在研读整风的相关资料。”

毛泽东接着问李鹏:“你平时读不读小说啊?”李鹏回答说:“读。”

他朝李鹏问道:“你现在在读啥小说呢?”李鹏说:“我正翻着《三国演义》呢。”

毛泽东问道:“在《三国演义》里,你最佩服哪个人物?”李鹏不假思索地回“我佩服曹操。”

毛泽东听了之后非常吃惊,连忙问李鹏:“咋回事儿呢?”李鹏答道:“因为曹操很会拢络手下人。”

毛泽东问道:“你给我举个具体的例子吧。”李鹏答道:“就说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敌人,缴获了一大批手下跟袁绍那边高官、谋士私通的信件。可曹操呢,他没处罚这些人,反而当着大家的面,把那些信都给烧了。这么做,他就把这些人给拢住了。”

听完汇报,毛泽东赞许地点点头,跟陈云讲道:“这小子真有两下子,得好好栽培,以后肯定能成大器。”

李鹏之后说起这事:“关于《三国演义》的那些看法,其实并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是听了些老前辈的讨论才有了点思路。但那时候我回答主席问题时,话说得直白又肯定,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得到了毛主席的夸奖。”

毛泽东跟李鹏这次聊天挺简短,不过意思挺有深度。

说到团结干部这事儿,毛主席后来也提到过。他的意思就是,咱们得把能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就连那些犯过错的同志也不例外。只要他们真心认错,并且在行动上改正了,我们依旧得信任他们。

李鹏在延安的日子里,得到了李富春和蔡畅夫妻俩的不少关照。李富春跟李鹏的五舅赵世炎,那可是有着很深的革命交情。而且,李富春跟李鹏的爸爸李硕勋也是铁哥们儿,关系好得很。他们都在中共江苏省委一起工作过,李富春在江苏省委干过宣传部长,后来还当上了省委书记,而李硕勋呢,他是江苏省委的军委书记。

1920年春天,赵世炎和周恩来他们在法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早期小组。后来,聂荣臻、李富春、蔡畅、陈云、李立三、邓小平这些人,都是通过赵世炎和周恩来的介绍,正式成为了共产党员。

李鹏,他出生在一个革命世家,身体里流淌的是革命者的热血。他从小就受到毛主席、周恩来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深影响和教育,自愿接受了革命的理念,下定了决心要为革命事业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他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最终坐上了国务院总理的位置,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表现非常出色。

夜里下雨,点灯翻史书夜深人静,外面下起了绵绵细雨,我点亮一盏灯,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翻阅史书。一页页纸张在指尖翻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些古老的日子。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豪杰辈出,他们的故事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细细品读,感受着那些人物的情感与智慧。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伤,都在这灯下变得格外清晰。雨声滴答,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也让我更加沉浸在这段历史之旅中。不知不觉间,时间悄然流逝。我合上史书,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雨夜灯下读史,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参考书籍《李鹏的早年岁月(1928-1983)》里头的讲述,这本书记录了李鹏同志从1928年到1983年的经历。在书中,李鹏详细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和工作经历。从年少时的求学时光,到后来投身革命和建设的点点滴滴,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鹏同志的奋斗历程和心路历程。书中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李鹏的个人经历,还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变迁。通过这些生动的叙述,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李鹏同志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总的来说,《李鹏的早年岁月(1928-1983)》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李鹏同志的传奇人生。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