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最后一位大佬是谁?救大清又救中国,地位不输曾国藩
清朝末代,众多官员纷纷离职,湘军也衰败得几乎瓦解。曾国藩已经离世,左宗棠也去世了,李鸿章在庚子年议和途中逝世。
目前仅存刘坤一,于南方地区艰难维持局面,他并非宣扬主张之人,也不喜抛头露面,却两次成功掌控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一次,他守护了清朝在南方的根基稳固,另一次,他促成了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初步进程。
他缺少湘军前辈的声望,却拥有最终的坚持。这个人,确实是湘军的最后一位将领。晚清要完的时候,他撑过;中国要变的时候,他也没躲。
庚子年,北方成废墟,南方还得有人看门
十九世纪末,京师失守,皇宫无人,西太后出逃,外国军队长驱直入。朝廷匆忙向十一个国家下战书,告急文书传遍大江南北,局面混乱不堪。
此刻,南方各省份的官员们开始商议,如何守护自己的地盘,部分人在静观其变,另有一些人则计划前往北方提供支援。刘坤一却挑了最冒险的一步:联合张之洞搞“东南互保”。
时间是1900年6月26日张、刘二人以两江、湖广总督的身份,通过电报向驻扎上海的英国公使窦纳乐传达,承诺会确保中外商人的安全,保护使馆和外国人的利益,并且明确表示南方地区不会参与战争。紧接着,浙江、福建、山东等省份也纷纷表态支持。这封电报一出,等于否定了朝廷正式对列强宣战的命令。
南京是行动中心,刘坤一掌控两江总督府,电文接连发往北方,并且加强各港口的防御措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几国领事直接与他沟通,请求确保侨民与使馆安全,他逐一做了回复。就连日本驻上海的外交机构也对刘坤一和张之洞表达了感激之情。
那个时期,全国铁路停运,运河受阻,军费无法供给,长江沿岸地区却保持稳定,这主要归功于那个“互保协议”。外国方面因此获得安宁,朝廷也得到暂时的缓和,普通百姓也因此没有卷入义和团运动的非选择性冲突。南方就这样,被刘坤一稳住了。
他向官府递交的机密电文中明确指出:若东南区域失去掌控,国家将失去根基。他言辞恳切,并且勇于承担责任。面对保守派指责“违背旨意不服从命令”,他没有反驳。只回应道:“国家都要衰败了,还谈什么遵守命令?”
东南互保延续了超过一年,成为清朝南迁政治中心的转折点。在最后签约时,南方地区被视为讨价还价的物件,也是朝廷勉强维持局面的凭借。刘坤一通过一次违抗,换取了王朝最后三年的苟延残喘。
清朝勉强维持现状,然而历史不会迁就任何人。旧宅虽未立即坍塌,仍需进行修缮,刘坤一随即着手处理另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
开新政的人,没留名,却动了地基
庚子年之后,朝廷才幡然醒悟。光绪皇帝被再度推上权力中心,推行所谓的改革措施。然而,真正付诸实践的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而非京城的官员。这些封疆大吏之中,擅长上书言事的为数不少,但能够切实推行有效措施的却寥寥无几。刘坤一是个例外。
1899年,他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制定了“六大改革方针”,涉及文化培养、经济振兴、国防建设、财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维护等六大领域。这些方案并非纸上谈兵,每项都有详细的经费规划、具体执行步骤以及明确的完成时限。尤为关键的是,他切实地落实了这些政策。
先谈谈学校事务。那一年,他指示江苏、安徽、江西这三个省份全面取消旧式私塾,转而兴办现代学校。他自己还拿出钱,在南京创办了“江南师范学堂”,选用日本的课本,聘请了懂得中国和外国学问的老师。学堂开设地理、算术、体操、政治课,这是晚清头一遭。
此外涉及军事行政方面,刘坤一提议削减旧式军队,组建新型部队。他将湘军原有部队进行改组,命名为“江南新军”,并着手采纳德国的军事训练规范。到了1902年,江南新军已经划分为四个营队,总人数达到六千名,其装备由德国商人负责供应,训练方式则参照德国的军队编制体系进行。
他在铁路事务上,提倡省道相接。1902年,他促使“江宁到镇江铁路工程”动工,并且写信要求直隶主管者协助津沪铁路合并运营。他向朝廷陈述:“道路畅通则商业兴旺,商业兴旺则国家不会衰败。”
另有一项特殊举措,便是创办“江南警务学堂”,首次建立西式警察行政体系的教育培训。在上海、苏州、南京这三个试点城市推行警察制度,通过地方性考试选拔人才,并实施集中化训练。这一整套做法,后来由袁世凯加以采纳并加以普及。
刘坤一推行的新政,既非改革者所提那种虚无缥缈的主张,也并非守旧者所写的空谈方案。他致力于将湘军固有的“士绅主导,注重实践”的原则,转化为制度化的推行方法。
在老地方长大的人,敢于把武器捅进体制的框架里,这才算真有能耐。可惜,他刚弄完框架,就迎来了退场的时刻。
从湘军出发,他走到了湘军的最后
刘坤一于1830年诞生于湖南新宁,当地乡亲大多曾是湘军成员,其家族祖辈亦担任过地方儒学教职。他青年时期追随曾国藩四处征战,曾先后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参与平定叛乱,最终升任提督之职。是典型“文转武,武转政”的湘军路线人物。
曾国藩离世之后,湘军迈入“继曾”时期。左宗棠率军西进,李鸿章镇守北方,湘军体系逐渐分崩离析。刘坤一曾辅佐李鸿章担任直隶协办,后来调任南方,形成独立势力。他虽然没有宣称自己是“湘军正统”,实际上却统管着整个南方湘籍军事力量的中枢。
刘坤一与李鸿章不同,他从不热衷权谋,也不喜欢结交门生故旧。他拒绝构建类似“淮系”的政客圈子,而是主张“地方官员从本地选拔,外派官员只看能力”。两江总督任内,他不用门生,也不用保荐,只看实绩。
尤为可贵的是,他从不贪心。担任南京总督期间,连续三年未曾更换官署内的陈设,每年年终审核账目时都会亲自查看。他离世之后,家产仅剩一栋老宅,还有四本账簿,连子孙求学的费用都难以支撑。
这是一种什么态度?是湘军精神最后一股清风。不是打天下的血性,而是守天下的定力。
1902年刘坤一在南京去世,享年73岁。朝廷决定给予国葬待遇,追赠谥号“文正”。张之洞亲自撰写了悼念的对联:“时局动荡少杰出人才,湘军系统仅存此一人。”这副对联并非虚情假意,而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他之后,湘军系统彻底消散。南方进入督军时代,文治政治告终。
刘坤一并非开创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而是最后坚守时代准则的楷模。湘军的历史,传到他手上,演出落幕了,却也算是尽到了本分。
最新资讯
- 2025-10-11毛主席邀请一小姑娘,参加开国大典,对方拒绝,主席:我得见见她
- 2025-10-10毛主席视察718团与王震同行,饭间缘何专程敬酒团参谋长
- 2025-10-10康熙教皇子骑射,却从不允许他们碰 “一种武器”,雍正继位后才懂父亲苦心
- 2025-10-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会见清朝禁卫军司令,笑言其不像久经沙场的大将
- 2025-10-10湘军最后一位大佬是谁?救大清又救中国,地位不输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