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饶矛盾:饶漱石的失误何在?

一、陈、饶首次交恶。

谈及饶漱石,陈毅的名字便不可避免地浮现。饶漱石与陈毅的初次意见分歧,实则与项英有所关联。在皖南事变爆发之前,饶漱石主要专注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在国内并未建立起显著的影响力或声望。但皖南事变的爆发,瞬间将他推向了历史的聚光灯下,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

在项英与叶挺共同协作的时期,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鉴于两人背景及思想观念上的显著差异,他们在工作中频繁产生摩擦,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导致叶挺两次选择离开部队。

项英素来性格坚毅,往往难以接受他人之见。然而,世间之事,总有例外。或许是由于性格上的相辅相成,又或许是因为共同经历的生死考验,项英特别愿意倾听陈毅的建议。即便陈毅有时直言不讳,与其争执,多数情况下,仍是项英主动向陈毅致歉。

鉴于众所周知的事由,皖南事变不幸爆发。纵使对项英前期所犯的错误,我们尚能基于同理心进行解读,但于事变爆发前夕,项英携少数人悄然脱离主力部队,此举的确显得不甚妥当。

在这种情形下,叶挺向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倾诉道:“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均已离去,从政治层面而言,我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心中不禁涌起怒火。”

饶漱石挺身而出,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担当。他迅速以东南局副书记及新四军军分会委员的双重身份,紧急召集领导干部举行会议。与此同时,他向中央以及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发出紧急电报,不仅详尽汇报了当前局势,更是郑重表态:“为确保全体人员的安全,我已下定决心,誓将抗争进行到底。”

1月12日,党中央向叶挺将军、饶漱石同志及新四军全体指战员下达了重要指示:“全军务必严格遵守叶军长及东南局与军分会委员饶漱石的领导。在政治领域,由饶漱石全权负责;而在军事层面,叶挺将军负责指挥执行北移任务,旨在突破反共顽固派的封锁,确保部队顺利转移到苏南,并成功渡过长江。”

新四军全体战士虽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而部队溃散。饶漱石不幸被敌俘获,但他机智地身着国际共运时期所用的西服,谎称自己为途经的华侨,并利用金戒指和银元贿赂了敌连长叶正顺,方才成功逃脱。

饶漱石在脱身之后,依照组织规定,需接受甄别审查。然而,鉴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实地调查和收集当事人的证词均颇为困难。幸亏得到了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的担保,饶漱石才顺利通过了审查。

在回顾事变的教训之际,饶漱石对项英在事变中的行为表现深感愤慨,其批评之激烈几近全盘否定项英过往的努力与成就。

陈毅对饶漱石的观点并不完全苟同,他当场明确指出,功过应当分而论之,对于项英,亦应采取辩证的眼光审视,不可一概而论予以全盘否定。

我们无法断言,单凭此事,饶漱石便对陈毅产生了偏见。然而,审视后续的发展,显而易见,饶漱石并非胸怀宽广之人。此次意见的分歧,无疑在饶漱石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二、陈、饶黄花塘交锋。

1942年,刘少奇同志重返延安,此时,饶漱石同志担任华中局书记及新四军政治委员的职务。自此,陈毅与饶漱石携手共事。陈毅性情豁达,言辞间有时直率,然而他总是就事论事,绝不涉及个人恩怨。鉴于他与新四军骨干同历三年艰苦游击战,他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饶漱石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线岗位归国,于新四军中尚无深厚的人脉基础。加之其个性内敛、沉稳,言谈举止间常显拘谨,以致一年过去,他在军中的影响力相较于陈毅,显然有所不及。

1943年的金秋时节,饶漱石在研读毛主席所著的《关于农村调查》一书后,感触颇深,决心亲自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他委托陈毅负责主持整风运动,并鼓励干部们勇于向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8月13日,陈毅同志主持召开了新四军机关及直属部队的领导干部会议。在会议中,与会人员纷纷积极发言,讨论内容深入且聚焦。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认为新四军当时在政治工作领域的开展尚显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同时担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的饶漱石同志。陈毅同志指示政治部需将与会者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报告,上报中央以便深入研究并予以解决。

8月18日的午后,饶漱石在接到相关报告后,即刻从大刘郢急速返程。自那时起,他每日均投入大量时光,与华中局及军部的高级干部进行深入的谈心交流。

在交谈过程中,他反复提及陈毅曾有过“反毛主席”的言行,指出陈毅一直对军队政治委员制度持反对态度,甚至意图排挤党委书记,企图取而代之。

饶漱石在发言时显得格外庄重严肃,经他反复强调,原本已形成定论的“九月来信”相关事宜,竟被众人误读为中央的最新要求和指示。于是,无人愿意卷入其中,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在这种氛围下,大家不自觉地开始与陈毅保持距离。

饶漱石察觉时机已至,遂向陈毅列举了几项所谓的“罪状”:他指责陈毅擅自按照中央指示释放韩德勤,称其为越权之举;陈毅平日里的诗歌创作与围棋爱好,则被诬为小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而陈毅先前因病住院休养,也被恶意解读为对工作的消极态度。

如此一来,陈毅完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陈毅在事后回忆称,那时他可谓是门庭冷落,竟无一人登门拜访。

10月16日的午后,军分会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陈毅同志就“九月来信”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陈毅最后说:

“陈毅之短处与过错,纵然倾谈三天三夜亦难以尽数,然而,我对毛主席始终未曾有过任何异议,同样,我对政治委员制度亦无反对之意。”

我必须坦诚,在过往的历史中,我与毛主席曾就某些问题发生过分歧,然而这一切均出于对工作的深切关切,旨在将工农红军打造得更为强大。

初入革命队伍,我便肩负起了政治委员的重任,那时称作团指导员,后更名为党代表。我亦曾担任军长、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工一把手。我对政治委员这一职位怀有深厚的情感,又怎能反对这一制度呢?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饶漱石一番谈话及充分准备之后,原本旨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迅速演变成了一场针对陈毅的批斗大会。

会议结束后,饶漱石向毛主席及刘少奇同志发送了一份内容冗长的电报。然而,电报中却对诸多事实进行了扭曲与篡改,例如:

“……(陈)曾与潘汉年进行私密会面,尽管潘汉年对我的行为持反对意见,但陈不仅未予阻止,反而在幕后予以支持。在政治首长莅临讨论工作之际,潘汉年四处散播关于我热衷于个人独裁、喜好打压同侪的传言,甚至诬指军长陈毅无所事事,只知沉迷于下棋。陈毅本人更是态度轻佻地予以证实,使得这些流言不胫而走……”

……自我踏入乡村不久,陈毅与潘汉年的行动便逐渐走向公开……他们公然对军政治部、华中局以及我个人进行了批评。在会议之中,潘汉年发表了一场全面而系统的演说,而陈毅则对其进行了总结,并明确表示潘汉年的观点完全正确。

军直会议召开后,我立即加强整风运动,军政治部、军司令部以及华中局诸位负责人……相继向我如实汇报了陈毅、潘汉年的秘密情况,众人对这一现象纷纷表示愤慨。

电报进而指出,陈毅以检讨军直工作为幌子,召集了二十余名部、科长参与会议,并在会上公开发表了对政治部、华中局及我个人的批评。

电报的结语处提及:“然恳请中央尽快选定兼备才德之军事政治骨干,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同时,本人亦郑重声明,在品德方面,“问心无愧”。实则此语意在恳请中央将陈毅调离新四军之任。

陈毅亦向中央发出电报,详尽汇报了事件的始末,并对自身平日言辞随意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深刻反省。电报结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绪:“漱石、汉年与我三人,思想交流已达共识,我们保证将继续同心同德,为党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三、陈、饶态度不一

经过数轮电报交流,毛主席洞察陈毅与饶漱石在短期内难以达成一致。综合考虑全局,加之召开七大的迫切需求,毛主席决定先行将二人分开处理。

11月8日,毛主席向华中地区发出电报,邀请陈毅同志前往延安参与七大会议。电报中明确指出:“我们热切期望陈毅同志莅临延安,参与七大。若陈毅同志能来延安并逗留约半年,期间其职务将由云逸同志暂代。七大结束后,陈毅同志将返回华中地区,并负责传达大会的方针。”

陈毅抵达延安之际,迫切地希望能对黄花塘事件作出说明。然而,毛主席却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对他采取了冷处理策略。

毛主席对陈毅言道:“若陈毅同志欲探讨南方三年游击战及抗日斗争的宝贵经验,我自当召集一场会议,允你畅谈三天三夜。然而,若涉及与小饶之事,则请一句也无需提及。”

陈毅深谙分寸,遂不再提及此事,遂平心静气地向中央呈上了《1938年至1943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

1944年3月15日,毛泽东主席向华中局以及新四军军分委发出了一份电报:

“关于陈、饶两位同志之间的争论,这纯粹是工作层面的分歧,⋯⋯至于内战时期在闽西地区所发生的争论,这主要涉及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构成对总体战略路线的争执⋯⋯”

在抗战期间,皖南和苏南地区的工作中,陈毅同志始终忠实地执行了中央的路线,这一点绝不能与项英同志的情况相提并论。无论是在内战阶段还是抗战时期,陈毅同志均功勋卓著,未曾犯有过路线上的错误。若某些同志对此两点尚存疑虑,则恳请漱石同志予以详细阐明。”

与此同时,陈毅亦向华中局、新四军军分委员会以及饶漱石本人发出了电报。

“⋯⋯在认识和应对某些问题方面,我时常发现自己存在偏差。⋯⋯对待人处事缺乏严正态度等陈旧作风,这些因素对我们的协作工作产生了不小的阻碍⋯⋯我深感愧疚,因为过去一年在华中地区的工作,我并未能倾尽全力。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在中央学习到了宝贵的教训。”

在这封电报中,陈毅几乎完全表现出了认错的态度,考虑到双方过往的资历与经历,这无疑等同于陈毅主动选择了谦卑。

收到此两份电文后,饶漱石于次日便以个人名义发出回复。他坚持己见,态度坚决,在致毛主席的电文中表达道:

“陈同志在思想意识和组织观念上尚存一些不足。对于统一战线、文化干部以及某些组织原则,他仍持有少数保守的看法。在对待历史问题方面,存在一些成见,并且偶尔还会使用一些恶劣的旧式作风。陈同志在来电中对此有所提及,因此我特意回复表示欢迎。然而,他的态度似乎仍显得不够明朗,特此详细告知于你,希望能对他提供一些帮助。”

在回复陈毅的电文中,饶漱石仍旧详列了陈毅所存在的问题。

陈毅在阅读了饶漱石的复电后,心中倍感委曲,遂致信于毛主席以诉衷肠。毛主席回信中言道:“⋯⋯在诸事之上,宜当忍耐,常思己过,弥补不足,兼顾全局。只要不违背大原则,便宜多宽恕他人⋯⋯然而,作为一名政治家,忍耐之术必不可少,此番见解,望你深思。至于感冒,宜多休息,减少活动,多吃些滋养之品。其他事宜,待面谈时再详谈。”

接获此信,陈毅的情绪明显好转。毛主席于次日,即4月10日,特地前来看望卧病在床的陈毅。陈毅深受感动,立刻表达了他的心情:“原本我心中充满怨气,此刻已全然消散,再无任何异议。”

1944年12月1日,陈毅在会后致信毛主席,言辞恳切地写道:“您在经过数年的整风运动,厘清路线原则上的分歧之后,展现了宽宏大量的自我批评精神,强调团结对外的原则,这种态度足以启迪众人,我建议将此信印发全党。华中的团结之路,亦应遵循此道。至于他人的批评和反对,虽有些‘事出有因,查实无据’,但自身存在的过分与不足之处,则是普遍现象……实不可取。”

毛主席在收到来信后,心情愉悦,随即回复道:“你的思路豁然开朗,无牵无挂,从此人生将遍布坦途。”

在七大落幕之际,陈毅同志荣膺中央委员之位,在毛主席的勉励和支持下,他重返华中局,继续肩负起工作重任。尽管陈毅与饶漱石在后来的工作中偶有微小的分歧,但总体上并未引发重大争议,双方在表面上仍能相安无事。

鉴于此,中央基于全局考量,不久便将陈毅从原职位上调离。继此之后,饶漱石与粟裕携手共进,成为工作实际中的主要搭档。在饶漱石与粟裕并肩作战的时期,饶漱石对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岁月流转,饶漱石的胞妹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以详实的数据全面展现了哥哥的成就。然而,她撰写的文章仅聚焦于对哥哥贡献的叙述,并未如当下网络上部分文章那般,试图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后续事件更显问题。

1949年10月,毛主席先后两次向华东地区发出电报,力荐陈毅出任华东军委员会主席一职。然而,此时陈毅的胸怀已升华至更高层次,他主动向饶漱石提出,建议由饶漱石接任此要职,并进而向中央及毛主席提出此建议。毛主席随即回电,指示华东局对此事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呈报中央。

饶漱石显露了一丝小聪明,既未在会议上对此事进行讨论,也未遵循任何组织程序,便以华东局的名义向中央及毛主席作出回复:“考虑到陈毅同志身负多重职责,建议中央任命饶漱石同志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一职。”

饶漱石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基本能给饶漱石下个结论:

一他无容人之量,疑似有报复心。

二是缺乏大局观,执着小事。

三是玩弄手段,攀高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