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预注册”,杨瀚森的NBA之路,被拴上了看不见的回程票

午夜饭点都过了,CBA的办公室里估计就剩个值班的哥们儿,哈欠连天地准备关电脑锁门。

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时刻,青岛男篮在注册系统的后台,跟个黑客似的,悄无声息地干了票大的。

他们给远在美国波特兰,正琢磨着怎么在NBA菜鸟赛季打出名堂的杨瀚森,办了“预注册”。

这操作骚就骚在,它合法,但味儿不对。

就像你跟公司提了离职,要去闯荡江湖,老板笑呵呵地批了,还说“累了就回来看看”,转头就在你档案里夹了张纸条,上书:“此人永远是我的人”。

这哪是留后路,这分明是放风筝,线还死死攥在自己手里。

这根无形的线,从CBA的办公室,跨过太平洋,直接拴在了杨瀚森的脚踝上。

杨瀚森NBA的征途还没正式开始,CBA规则的紧箍咒就先念上了。

这场景,熟不熟悉?

几年前周琦跟新疆队为了“我是谁的”这个问题,闹得鸡飞狗跳,差点对簿公堂。

那会儿大家伙儿还天真地以为,随着联赛越来越职业,这种事儿会成为历史。

嘿,没想到吧?

人家换了个马甲,打着“保护俱乐部权益”的旗号,又回来了。

周琦合同的风波还没散干净,青岛队就给咱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更是白纸黑字的规则游戏。

你还真没法说青岛队做得不对。

摸着良心讲,杨瀚森是他们一手培养出来的,从一个瘦高个的青涩小子,到如今能去NBA闯荡的内线希望之星,这里面砸了多少钱、花了多少心血?

那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现在放他出去“镀金”,万一这小子翅膀硬了,回来想去上海、北京那样的大码头,青岛队这前半辈子不就白忙活了?

所以从生意角度,这步棋,绝了。

他们是在用规则,给自家的未来,买了一份无法拒绝的保险。

可篮球,它又不完全是生意。

这事儿最拧巴的地方就在这。

CBA一边学着NBA搞职业化,又是限制外援,又是给年轻人开绿灯,搞出个“杨瀚森条款”,恨不得把“未来是你们的”这几个大字刻在脑门上。

可一转头,又用这“预注册”制度,把这些年轻人的未来路径给焊死了。

这感觉就像你爸妈一边鼓励你“大胆去飞”,一边又在你手机里装了个定位软件,24小时监控你的轨迹。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恰恰是中国篮球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像NBA那样球员自由流动的市场,让天赋和资本能够双向奔赴。

但骨子里那种“单位人”“归属感”的陈旧观念,又让我们对“人才流失”这事儿怕得要死。

于是,就诞生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制度,一个试图在“职业化”和“计划制”之间走钢丝的产物。

咱们把镜头从办公室挪开,给到杨瀚森。

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独自在异国他乡,每天面对的是全世界最顶级的篮球天才和最残酷的竞争环境。

他要学的不仅是球技,还有语言、文化,甚至是人情世故。

就在他准备豁出一切去拼命的时候,国内传来这么个消息,他心里能是啥滋味?

是感动于母队的“不离不弃”,还是感觉到一丝无法挣脱的束缚?

我猜,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竞技体育的残酷之美,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可我们现在,却总想用各种规则去提前锁定那个“确定”的结果。

与此同时,韩德君、任骏飞这些为联赛奉献了整个青春的老炮儿,他们的名字在新赛季的名单上消失得无声无息。

一个时代就这么翻篇了,没有盛大的告别,只有后台系统里一个“未注册”的状态。

新星的未来被提前“预定”,老将的离去静悄悄。

说到底,青岛男篮这记压哨操作,与其说是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一种根植于我们联赛深处的不安全感。

我们不相信“感情”,不相信“市场”,只相信那一纸协议的约束力。

这或许能保住一时一地的利益,但长远来看,一个连球员未来选择权都要提前锁死的联赛,又怎么能真正吸引和留住人心呢?

这风筝线,到底是保护伞,还是绊马索?

这问题,只能让杨瀚森自己用未来的脚步去回答了。

各位怎么看这事儿?

评论区开个会呗。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