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美南海对峙中,美国霸主地位减弱,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近几年,美国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虎视眈眈,导致中国不得不采取防守策略,偶尔反击,中美关系越发紧张。其实,这样的动向,早在南海仲裁案时就已露出端倪,那会儿美国插手干扰,弄得局势更加混乱,大家都能看得清楚。

2016年中美在南海的对峙,不只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还牵扯到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等许多因素。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得不采取反击措施了。

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世界各国就清楚了: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美国的霸主地位也受到了冲击。

南海“财帛”动人心

南海在中国的南边,北面紧邻大陆,东、西、南三面被岛屿包围,和太平洋、印度洋相隔开来。除中国之外,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也环绕在周围。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铁定的事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那会儿,西方列强就开始觊觎中国的土地,包括南海的岛屿。我国南海的疆域在那些不平等条约里被英国、法国等国给改了,满清政府也没啥反抗之力,只能心里憋着闷。

二战结束后,南海归属中国的事实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确认。在1951年的《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明确提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以及整个东沙群岛、中沙群岛,早就属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这份声明是中国人民抗战8年的成果。当时,越南等邻近国家的政府以及国际会议的决议都明确承认了这一点。从那时起,所谓的“南海问题”就不存在了。南海主权的争执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的,原因也很容易猜到。

被称为“世界一哥”的美国,长期对共产主义的中国抱有敌意,总是在炒作黄祸论和中国崩溃论。再加上中国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也让一贯有“居安思危”心态的美国觉得有点压力。

随着南海周边国家的发展需求逐步增长,那里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以及重要的航运通道,让南海变得异常“吸引人”。许多国家觉得自己“有资格”争夺,把这片海域当作“目标”。在美国的怂恿和助推下,冲突再次被挑起,局势也开始变得动荡不安。

原本对南海诸岛没有什么异议的越南,结果在美国支持下的南越西贡傀儡政权却于1956年果断派海军去侵犯南沙、西沙群岛,被我海军赶走之后,还在1975年再次非法侵占南沙群岛。

菲律宾一向对美情深意重,出于利益考量,不凭任何确凿的历史依据或法律依据,声称要“保护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结果不仅强行占领中国南海上的岛礁,撞沉中国渔船,还多次举行两栖登陆演习,明显是在挑衅中国。

马来西亚也不甘示弱,把中国南海的校尉暗沙、南乐暗沙、安波沙洲、南海礁、簸箕礁、令礁以南的海域都划入了1979年制定的马来西亚地图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六国七方”在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和部分海域管辖权上的争夺,而这一切,背后都少不了美国在背后煽风点火。

一向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的美国,为了继续统领全球,真是啥招都用上了。1951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岛链”战略,专门围堵亚洲大陆。按他的说法,南中国海的那些岛屿都在一条从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台湾、琉球群岛一直到日本列岛这样一串“第一岛链”里头。

因为这个岛链距离中国大概只有160公里,紧紧地保护着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海域,还能辐射到整个中国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对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来说,这个地方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依据。二战时那位很有名的麦克阿瑟将军,还特意说过,这里就像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光是为了堵住中国,美帝就不会让第一岛链在南海这边露出“破绽”嘛,所以在南海搞事情、刁难,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南海面积辽阔,号称“亚洲的地中海”,还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称呼,真是名不虚传。

南海和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一起被叫做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这几个海域油气资源相当丰富。到了2016年,南海大陆架上主要的含油盆地已经探明有十多个,总面积大概快9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石油储量至少在230到300亿吨左右,天然气也达到了20万亿立方米。

南海的海底还藏着很多锰、铁、铜之类的矿藏。资源这么丰厚,美国可不会眼睁睁看着中国独占,怕睡不着觉呢。于是,它不断地煽动和支持附近一些国家,去占据岛屿、争夺海域、掠夺资源,搞得中国应付不过来。

更让美国放心不下的是,南海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非比寻常。它不仅是通往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国际水上通道,还是日本输送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关键海洋路线,同时也是美国海军从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更别提中国陆地的实力向海洋扩展的必经之路,战略意义可不言而喻。

南海可算得上全球海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既有繁忙的商业航运,又承担能源运输和海军舰队航行三大关键职责,被视作一条“海上生命线”。鉴于这个背景,世人都知道,拥有强大海权的美国绝不会放任南海完全落入中国之手。

于是,在美国的推动甚至直接插手下,关于南海岛屿和资源的争端接连不断。2014年,菲律宾政府单方面向国际海洋法法庭提出“南海仲裁案”,想在法律层面为自己占领南海的行为找个正当理由,结果两年后,仲裁法庭做出对中国不利的最终判决。

国际上议论声颇为激烈,我国也理所当然地坚决反对,并且不承认所谓的最终裁决,南海局势一下子又变得紧张起来。为了给菲律宾撑腰,想逼迫中国让步,也试探一下中国的底线,2016年6月,美国派出了两个航母战斗群,远赴南海展开巡航。

中国一向强调和平,但对于门前的敌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嘛,所以南海、北海、东海的三大舰队都派出了重点的舰只,联合举行了大规模的演练,南海的空域和海域顿时战火弥漫,气氛紧张得不得了。

之后,中美两头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较劲,直到2016年7月5日,美国被迫把两支航母战斗群从南海撤走,这才算是南海的对峙告一段落。那会儿,虽然两边没人开枪开弹,但两边的角力就像近身肉搏一样,危险得很,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冲突。

美国一共有11艘航空母舰,这次南海对峙时竟然派出了两个航母战斗群,真是少见得很。这也反映出美国对南海局势有多重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的警惕心有多强。

经过几次军事试探之后,美军觉得我们海空军在装备和技术方面,其实和他们差不了多少。当中国军机暗示已经掌握了他们航母的确切位置时,按照“发现即灭”那套现代航母战斗原则,美军只能无奈地撤出了南海。

这次南海对峙充分展现出了我军建设的显著提升,现在有了庞大的核武器作为“底牌”,美国面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绝对不敢轻易开战。

稳步走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美在南海的较量,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角力,也不仅是为了确保领土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中国真正踏上了迈向海洋强国的步伐。咱们中国是个陆海兼备的庞大国家,海洋资源和海上交通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步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关注点逐渐转向海洋发展。2012年,国家明确提出打造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紧接着在2013年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推进海洋强国的关键措施,这不仅为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也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和邻近国家一块儿打造“五通”,包括“政策对接、交通联通、贸易顺畅、货币互通、民心相通”,在这些基础上开展合作开发,彼此携手发展,共同推动繁荣与安定。

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重视从南中国海到西亚、中亚再到大洋洲和非洲的海上航线畅通,还更关心沿线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的货运能力。南海是这条路线上必经之地,毕竟南海一共有四大群岛。

现如今,中国大陆控制了西沙群岛的全部领土,还实际管理中沙群岛唯一的黄岩岛,同时拥有南沙群岛上的渚碧岛、南薰岛、赤瓜岛、东门岛、永暑岛、华阳岛和美济岛这七座岛礁。而台湾方面则占据了东沙群岛的全部,以及南沙群岛的主岛太平岛。

目前,中国实际上掌控了南海四分之三的区域,其余的海域则由周边国家以不同方式占据着。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力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向南海周边国家提出放弃争端、共同合作开发的想法,想着以和平方式崛起,但事情还是难以平息,总感觉风云未散。

2014年,为了更好地掌控南海局势,中国加大了南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是在赤瓜礁开始填海造岛,随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面展开了南沙七个礁盘的填海工程。从那以后,中国在南海的管理逐渐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成功扭转了几百年来的失控局面。

在加强对南海的管理之余,中国也逐步推动南海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了促进合作,中国推动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而去年还与东盟签订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PCEP),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领域变得非常广泛。

如今,基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海上合作体系。亚投行的“朋友圈”远远超出大家预期,从最初的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到目前已发展到103个成员国,这不仅反映出亚洲和域外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也说明“亚投行”在推动亚洲基础设施发展方面有着非常光明的未来。

这也表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已经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呈现出积极的建设性成果。在中国同邻近国家的互联互通项目中取得了不少成效,推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交通走廊”的顺利发展。比如,2013年,中缅油气管道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大湄公河区域的铁路联盟也正式成立了。

同期,中国也在和周边国家一道积极推进海上安全合作,涵盖了南亚、西亚以及北非地区的海上安全事务。美国自然不太愿意看到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顺利推进,于是奥巴马时期推行了亚太再平衡策略,而特朗普上台后,推出了印太战略。

美国更是搞了个“四国机制”,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砌成一道对华的防线。而“五眼联盟”也由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都是为了遏制亚洲发展,打压中国。不光是挑起南海周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矛盾,甚至还亲自出马“撕破脸皮”。

以南海国际航道的安全为由,要求中国渚碧岛、永暑岛和美济岛的三个机场不得进行军事化,尤其是在竭力防止中国在黄岩岛填海造岛,避免影响到远在200公里之外的美国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确保美国的印太战略不留漏洞。

作为美国的坚定伙伴,澳大利亚竟然公开撕毁了与中国签的“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导致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在一波三折中不断推进。

一带一路伴我崛起

目前全球格局趋向多极化,主要的力量中心有美、中、欧盟三个。美国的GDP依然居于全球首位,整体实力也是遥遥领先,但欧盟和中国的实力已接近美国的70%,三者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三足鼎立格局。

俄罗斯、印度、东盟等国家也都在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逐渐崭露头角。美国曾经的霸主地位似乎出现了些许动摇,而中国则在逆流而上,从原本的陆地强国转变为兼顾陆海并重的国家,迈出了崭新的发展步伐。

这不仅仅是个理论层面的变化,更是实打实的崛起行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的经济基础稳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快10年了,外汇储备也非常雄厚,拥有全世界唯一的完整工业体系,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2025”这个规划,已经变成美国心里头主要的理论依据,想把制造业全部搬回去。此外,成熟的5G技术更是让美国恨得咬牙,想尽办法打压华为,打击中国在亚、非、欧这些地区的海外建设队伍,也让美国看得目瞪口呆。

就算是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都沉寂无声的时候,中国依然是独领风骚的那一个,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不仅靠着全民动员的体制成功战胜了疫情,还让好些国家开始反思西方的政治体制。

中国凭借着超凡的制造实力,向全球抗疫一线伸出了援手,及时提供了大量的口罩、呼吸机,还有那些被西方严格封锁的疫苗,这些举动也获得了不少国家的高度评价。再者,中国拥有庞大的外交关系网。

中俄两国现已成为“背靠背”、“肩并肩”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上,不再让美国一个人说了算。中国与周边的中亚五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缅甸、尼泊尔等国家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虽然跟印度和越南有时候也会有点小摩擦,但都在还能接受的范围内。

中国跟伊朗这个石油大国,签了长达25年的友好合作协议,还跟沙特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这样一来,能源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再说了,中国不仅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还和欧洲的各个国家都相处得挺好。

尤其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其实并不全都跟在美国屁股后头。它们对美国靠美元和军事力量搞霸凌的行为,偶尔也会有点不爽。甚至,欧洲货币欧元的推出,也有点在抗衡美元霸主的意思。

中国坚持和平自主的外交方针,获得了非洲和拉丁美洲很多国家的广泛友谊。特别是在非洲的影响力,让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国都开始注意了。

第三点,中国拥有自我保护的军事实力。它不仅是全球少数几个核大国之一,陆军实力更是唯一能让美国吃亏的力量。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至今还让美国兵士们记忆犹新。

目前,中国的海军已经组建了双航母战斗群,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具备了有力守卫海疆的能力。最近一段时间的海空军绕台巡航,充分展现出不让一寸土地失守的决心和实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的重大行动。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标志着从“引进来”逐步迈向“走出去”的新阶段。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都将借助“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借助“一带一路”打通南海、印度洋、太平洋,以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多个地区,陆地面积广阔,海域范围巨大,港口密布,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十分强势的势头。

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其岛链封锁的限制,还借助经济的紧密联系,建立了高度的政治互信,实现了利益的同步共享。最终,中国达到了“强而不霸”的目标。由此可见,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