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为何刚量产就“失宠”?美媒:中国这步棋,F-35无法反制!

中国歼-35以惊人速度投入量产,却被预言国内生涯短暂。这看似“生不逢时”的命运,实则深藏玄机。它背后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对国际市场蓄谋已久的“降维打击”,誓将以独特成本优势和战略定位,成为全球五代机市场的新“破局者”!

关于歼-35量产的消息,近期引起了不小关注。这款被定位为中国海军未来核心的第五代舰载机,从首飞到量产,用时不到四年。它创下了五代机研发的惊人速度纪录,无疑彰显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雄厚实力。

它的入列,将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双五代机并批量生产的国家,意义重大。美国“MilitaryWatch”网站甚至在七月十八日发文分析,认为歼-35的服役将对F-35构成挑战,却同时抛出一个观点:歼-35“很快就会被歼-50取代”。

一个尚未大规模服役的先进战机,为何已提前被预言其短暂生涯?这并非是技术落伍或是研发受挫的信号。恰恰相反,它揭示了中国航空工业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战略。歼-35的所谓“短暂辉煌”,实则为其撬动全球市场,奠定中国军工出口新格局,准备着一份独特的资本。它的命运,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歼-35的这种“生不逢时”,根源于中国航空工业早期的一些客观限制。当歼-20于二零一一年首飞之际,彼时的中航工业基础仍有待巩固。那时,包括人才储备、技术积累和资金投入在内的多方面条件,都尚不允许同时启动两个独立的五代机项目。

这就使得歼-35的立项和首次飞行,比歼-20晚了近十年。歼-20的服役时间也比歼-35提早了七年。这种时间差,塑造了歼-35在国内服役的特殊境遇。它意味着,即便是拥有“奢华设施”加持的生产线,其为国内服务的窗口期也相对有限。

根据目前预计,歼-35将在二零二五年实现量产交付,正式进入服役阶段。然而,其在国内的采购和量产周期,预计将只有大约五年。到二零三零年,中国下一代战机,即第六代战斗机歼-36和歼-50,将发展成熟并可能投入使用。

这些六代机预计将整合人工智能、无人僚机协作以及更高水平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届时,现有的歼-20S大规模量产也将接近尾声。这意味着歼-35在国内海空军的装备周期,可能会比过往的主力战机短暂许多。它在国内,将面临快速迭代的局面。

但即便如此,歼-35自身并未因此显得“迟缓”。它从首次飞行到量产,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这在五代机研发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效率,也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近年的巨大进步。这种“效率奇迹”,恰好与它在国内“生不逢时”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如此高效、先进的平台,难道真的会被轻易“浪费”吗?答案,或许隐藏在它独特的成本结构里。

歼-35之所以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试飞,并迅速具备量产能力,其关键在于显著的技术继承。这款战机大量沿用了为歼-20项目开发的成熟技术。

这意味着,歼-35在航电系统、例如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核心技术。在隐身材料、例如特定复合材料的应用。在发动机集成,例如推力矢量技术。以及先进制造工艺等多个领域,都站在了歼-20这个“巨人”的肩膀之上。

这种继承模式,直接避免了从零开始的巨额研发投入。它省去了漫长的技术验证和风险探索阶段,显著缩短了开发周期,并且有效摊薄了研发成本。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赋予了歼-35一种独特的定价优势。我们可以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案例。

当时,刚刚成立的俄罗斯,以极低的制造成本价对外销售苏-27和苏-30战斗机。它们的售价甚至不及美国F-15战斗机的一半。这便是“不计研发成本”进行定价的经典范例。这种模式在当时迅速打开了市场,显示了价格策略的巨大威力。

歼-35同样有潜力复制这种模式。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F-35相比,后者因其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多种型号间的差异,例如F-35B的短距起降能力带来的额外成本。以及多国参与研发造成的协调与成本分摊问题等因素,导致其采购与后期维护费用居高不下。

而歼-35则可以凭借其更低的研发摊薄成本,在国际军售市场上提供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目前,全球范围内装备五代机的国家依旧是少数。F-35虽然几乎独占市场,但其高昂的采购和后期维护费用,让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这恰好为具备高性价比的歼-35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当中国自身的六代机在二零三零年左右服役后,歼-35的技术管制可能随之放开。届时,它的“经济优势”将更加凸显,有望成为国际五代机市场上的真正“破局者”。

有了强大的市场潜力与独特的成本优势,下一步,则需要一个成熟且富有远见的商业模式来承接。这正是中国军工产业正在绘制的未来蓝图。

中国航空工业对歼-35的战略布局,可以从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中找到灵感。那就是美国F-16战斗机的市场模式。

尽管美国空军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停止采购F-16战斗机,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至今仍保持着F-16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之所以能够持续运转,完全是依赖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巨额出口订单。F-16已销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包括希腊、土耳其、韩国和巴基斯坦等,累计生产超过4600架。

为了确保效率和交付,洛马公司甚至不惜将F-16的生产线进行转移。这款战机至今仍是全球范围内最畅销的战斗机之一,堪称军工出口领域的“现金牛”。这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为歼-35未来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蓝图。

预计到二零三零年以后,随着第六代机逐步成熟,中国海空军或许将逐步停止采购歼-35。届时,歼-35的生产线将不再需要优先满足国内的订单需求。相反,它可以完全转向专门服务国际市场的出口订单。

这将形成一种明确而高效的分工格局。未来的第六代机,例如歼-36和歼-50,将作为中国空海军最顶尖的空中力量,优先确保自用。这些代表未来方向的先进技术,在服役初期不会轻易对外出口。

这旨在保持关键技术代差,维护国家战略优势。而歼-35则将接过歼-10CE和“枭龙”等现有外贸主力战机的旗帜,成为冲击高端军售市场的新一代“拳头”产品。与以往型号相比,歼-35在隐身性能、航电系统和态势感知能力上都有质的飞跃。

这种战略性安排具有多重深远意义。它既巧妙地避免了最先进的第六代战斗机技术过早扩散的风险,确保了国防安全的核心利益。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主力战机外销不力的历史难题。

回顾过去,中国战斗机出口长期未能真正进入国际主流的高端市场。无论是歼-7还是歼-10CE,虽然在特定区域有所斩获,但都缺乏一款能够与世界顶尖产品正面竞争的“王牌”,尤其是在隐身领域存在明显短板。歼-35的出现,恰恰有望填补这一空白。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一举多得的战略规划。

所以,外界对歼-35的“短命”预言,并非其悲情的落幕。相反,这标志着它真正全球使命的开启。这看似短暂的国内服役生涯,实则是国家为它精心量身定做的“黄金五年”准备期。

在这五年中,歼-35将完成关键的海上适应性磨合,技术优化,并积累宝贵的实战化经验。所有这些,都将为后续的大规模国际出口做好充分准备。它所积累的飞行数据和维护经验,都将直接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届时,它将以一款技术成熟、性能卓越、价格又相对可控的“完美商品”形态,出现在全球军火市场上。更重要的是,在新的代际更迭背景下,它将不再面临国内机型更新的压力,从而能更专注于国际客户的需求。

歼-35的出现,将成为催化中国军机出口进入全新纪元的关键一步。它的历史地位,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短暂时光。而是将由更广阔的世界天空来定义。

歼-35,远不止是一架简单的舰载机。它更像是一把精心打造的黄金钥匙,肩负着撬动全球军售格局的战略任务,其影响力将超越传统的军事装备范畴。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