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泽东特派江青探望卧病张治中,将军倍感不安:“我是小病”

1951年,时任新中国要职的张治中将军卧病在床,原本肩负的治淮视察团团长重任因此搁置。主席毛泽东闻讯,不仅亲笔回信问候,更罕见地委派夫人江青亲自登门慰问,送达这份关怀。

江青的到来,让张治中倍感意外与不安,他连连摆手,直言:“我是小病,竟累主席费神,心感不安;尤其劳您亲自送来,心下倍感不安。”这番谦辞背后,不仅是旧时代礼数的体现,更深藏着一位复杂历史人物对新时代身份的微妙拿捏。

将军的不安与江青的到来

张治中,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将领,其人生轨迹始终在国共两党间交织。他既对蒋介石怀有知遇之恩,感情深厚,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保持着长期的良好关系。早在重庆谈判期间,他便多次斡旋,促成“双十协定”的签订,甚至将自己的府邸腾出供毛泽东暂住。

1949年,面对国民党大势已去,他作为和谈首席代表抵达北平,在周恩来的劝说下,最终选择留在大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这种独特而复杂的身份,使得他对政治分寸的把握极为谨慎。

此刻,他正因年轻时学生军时期留下的腿伤复发而卧床。那是在1911年,21岁的张治中在上海学生军踢球时意外被钉子鞋踢伤,伤口化脓,险些被开除军籍。尽管后来伤愈并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腿疾却成了痼疾,时常隐隐作痛。1951年,正当他积极筹备治淮工作,准备启程之际,神经性腿痛不期而至,让他头晕眼花,举步维艰。他深知此行事关重大,唯恐耽误国家事务,遂赶紧致信毛泽东请假,并推荐邵力子接替团长一职。

江青此行,并非她与张治中的首次相遇。早在1946年3月,张治中随周恩来、马歇尔视察延安时,就曾在欢迎晚会上与江青有过一面之缘,虽仅是握手寒暄,但彼此都留下了印象。更早之前,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江青曾以牙疼为由,坚持随毛泽东一同前往重庆治疗,并与张治中夫妇有过接触。当时,张治中夫妇还曾设宴款待江青,席间张治中甚至曾赞美江青“比宋庆龄还要漂亮”。这些过往,使得这次单独的探望,在张治中看来,更显郑重。

探望床榻边的闲话

接到张治中的请假信后,毛泽东的关怀体现在了这次特殊的探望上。江青出发前先通了电话,得知张治中行动不便,便直接前往床前。她先将毛泽东的亲笔信递交到张治中手中,信中内容并未直接透露,但从张治中的反应可见其情真意切。张治中读罢,再次对江青的亲临感到不安,那句“劳您亲自送来,心下倍感不安”无疑是其内心真实写照。

江青则以她特有的幽默感回应:“你能够三到延安,我为什么不能到你府上来?”这句话瞬间拉近了距离,使得沉重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她接着关心起张治中的病情:“看医生了吗?医生怎么说?你赶紧怎么样了?”张治中表示只是周身疲乏、头晕脑胀,休息吃药就会好转,并请江青转告主席无需担忧。江青则提醒他已年过花甲,应避免紧张劳累,并透露毛泽东本想亲自前来,只是公务繁忙才委派她代劳。

此次探望期间,两人还轻松地回忆起重庆谈判时的往事,包括江青在重庆期间,张治中曾在中国电影制片厂设宴,将她介绍给重庆文艺界人士的细节。江青还特意与张治中的夫人洪希厚拉起家常,问长问短,显得亲热有加。她称赞洪希厚是“朴素、忠厚、贤惠的贤内助”,并祝福张治中在洪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定能早日康复。这次看似寻常的家常探望,江青在张家停留了一个小时左右,才告辞离开。

舞会上的“下海”趣事

时间来到1958年9月,毛泽东南巡视察大江南北,邀请张治中同行。江青虽然也随行,但并未公开露面。一路上,张治中与江青常在饭桌或晚会上碰面,逐渐熟悉。在武汉时,地方为毛泽东举办了一场舞会,张治中也受邀在列。毛泽东见张治中只在一旁观看,便问他为何不去跳舞。张治中谦称自己不会,这让毛泽东颇为诧异,这位昔日国民党高官竟不擅舞。

恰巧江青在旁听闻,片刻后便主动邀请张治中跳舞。张治中不好推辞,便与江青共舞了一曲。毛泽东看到这一幕,笑着打趣张治中:“你也下海了!”张治中则幽默回应:“我是不会的。我跳舞是三不管,不管音乐,不管步子,不管舞伴。”江青听罢笑言:“怎么不会,你跳得很好嘛!”这次舞会插曲,不仅展现了江青与张治中之间轻松的一面,也透露出江青在公众场合中逐渐显现的自信与活跃。

友情与变数

南巡过程中,毛泽东首次踏足张治中的故乡安徽,而黄山等美景也是张治中多次推荐的。9月18日,在合肥交际处宾馆,江青再次不期而至,探望正在阅览文稿的张治中。她关切地询问张治中这几日游览东湖风景点的感受,并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张治中礼貌回应,并反问江青此行身体可好。江青表示比去年好些,认为走出北京换换空气,对身心有益。

张治中随即转而提及毛泽东的作息,表示担心主席休息过少,一天仅睡三四个小时,长此以往恐难为继。江青对此表示认同,并解释说毛泽东习惯于事情不办完就不肯入睡。她也反过来关心张治中的神经性腿痛,并主动提出可以介绍北京的一位好中医给他治疗。张治中对此表示感谢,并解释夫人未能同行是因为家中孙子多,需要照料。

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江青对张治中将军始终保持着友善和关怀的态度,无论是1951年的上门慰问,还是1958年南巡途中的互动,都体现出她与这位“和平将军”之间相对融洽的关系。然而,这种基于特定时期政治需要和个人交情的态度,却在1966年发生了显著转变。彼时,江青开始对张治中的过往政治立场冷嘲热讽,显露出她以个人利益和政治立场为圭臬的本性。对比前后,不难看出江青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的态度差异,这无疑为理解她复杂多变的人生增添了新的视角。而张治中将军,则以其“和平将军”的美誉,留下了他为国共两党间和解奔波的印记。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