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怂一目了然,俄乌战争几乎复刻了中越十年战争,你仔细想想吧……俄乌战争不会停止,因为俄乌战争必然拖垮欧洲

谁怂一目了然? 这场仗打了两年多,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到以前的十倍,美国军火商和能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而乌克兰前线士兵每天只能领到不到5美元的津贴。 有人说,这根本不是俄乌之间的对抗,而是一场被精心策划的地缘经济消耗战。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越之间持续十年的边境军事冲突,背后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苏联当时支持越南,而中国则通过军事行动和外交布局,有效牵制了苏越联盟的扩张。 表面上看是两国交锋,实际上是大国在背后下棋。

如今的俄乌冲突,被不少分析者视为这种代理人模式的复刻版本。 美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情报支持和经济输血,但始终避免与俄罗斯发生正面军事对抗。 这种“出钱不出人”的策略,和历史上大国干预地区冲突的方式如出一辙。

欧洲正在承受这场战争最直接的经济冲击。 能源价格飞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制造业外流,资本加速向北美转移。 德国多年来建立的稳健能源供应体系几乎崩盘,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社会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 有数据显示,欧盟国家两年内损失了超过8000亿欧元。

波兰和部分东欧国家态度强硬,不断要求增加军事投入,甚至主动提出组织国际部队。 但这种“主战”姿态背后,是他们对于自身安全环境的深度焦虑——如果乌克兰溃败,下一个直面压力的可能就是自己。

美国的态度始终明确:支持乌克兰“直至最后胜利”,但排除派兵选项。 军援清单越来越长,从最初的防弹衣和步枪,到现在的主战坦克、远程导弹和F-16战机。 美国的国防预算中,专门拨给乌克兰的份额已超过千亿美元。

俄罗斯也并未示弱。 面对三十多个国家的制裁和军事压力,其经济转入战时状态,能源出口转向亚洲,军工生产线全天候运转。 仗打到这个份上,退让对于任何一方都意味着不可接受的地缘政治损失。

战争长期化似乎已成定局。 双方都构筑了纵深防御体系,乌克兰拿到了远程打击武器,俄罗斯则加大无人机和导弹的生产规模。 战场陷入僵持,每一寸土地的推进都代价巨大。

而真正的博弈早已超出战场范围。 全球能源市场重构,美元地位再次强化,欧洲防务自主进程加速,发展中国家被迫选边站队。 一场发生在东欧的战争,正在重新绘制整个世界政经格局的地图。

没有人希望战争持续,但似乎谁也没有能力让它立刻停止。 当冲突变成大国博弈的筹码,和平就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