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拿3千假货试探,毛主席反手送12万,这手腕绝了!

李宗仁拿3千假货试探,毛主席反手送12万,这手腕绝了!

讲真,李宗仁这三个字,在咱们这些爱琢磨点近代史的人耳朵里,那可是响当当的。副总统、代总统,随便哪个头衔拎出来,都够分量。可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在名单上紧跟蒋介石的人物,最后兜兜转转,竟然是从美国飞回了北京。他这一辈子,活脱脱就是一部让人猜不透结局的戏。

想当年,他跟共产党的梁子结得可不浅。身为桂系军阀的头面人物,手下的兵没少跟红军真刀真枪地干。尤其是湘江血战,红军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冲过去,而对岸指挥的,就有他和白崇禧。你说他心里没点数?不可能。他自己都琢磨,这笔血债,将来共产党能轻易放过他?换谁谁都得掂量掂量。

所以啊,1949年那会儿,眼看南京城顶不住了,老蒋把个烂摊子甩给他,自己拍拍屁股去了台湾。李宗仁也不傻,他可不想去那个小岛上受老蒋的窝囊气。借着治病的由头,十一月份脚底抹油,直接飞到了香港,之后又辗转去了美国。他心里门儿清,去了台湾,那才是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美国的日子,说好听点叫闲云野鹤,说难听点就是个坐冷板凳的寓公。住着租来的房子,靠写点回忆录打发时间。昔日的权柄风光,都成了过眼云烟。台湾那边呢,老蒋也没闲着,隔三差五就搞点小动作,又是弹劾又是开除的。李宗仁脾气也上来了,干脆在1954年发了个公开信,把跟老蒋的那些陈年旧账全都抖落了出来,算是彻底撕破了脸。

人到了晚年,就特别容易想家。看着报纸上新中国的消息,什么抗美援朝打赢了,什么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他这心里能没点波澜?卫立煌都回去了,他李宗仁,难道真要在异国他乡终老?他开始动了心思,可又怕得很。自己当年干的那些事,回去不是自投罗网吗?

人心就是这么复杂,既想,又怕。于是,他就想了个招,试探一下北京的态度。

他找到了自己的老部下程思远,这位仁兄也是个玲珑人物,穿梭于香港和内地之间。李宗仁托他带话,说自己手头有一批珍藏多年的古董字画,愿意献给国家,自己估摸着值个十一二万美元吧。这话传到周总理耳朵里,总理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啥也没说,只是安排人去鉴定。

结果一出来,好家伙,大部分都是赝品,撑死也就值个三千美金。这事儿要是搁一般人,早就不屑一顾了,这不是耍人玩儿嘛。可周总理把报告拿给毛主席看,俩人相视一笑。

毛主席的反应,那才叫一个大气。他摆摆手说:“德邻先生(李宗仁的字)这是在投石问路嘛,他哪里是真的缺钱,是想看看我们的胸襟和诚意。给他十二万美元!让他把心放回肚子里。”你听听,这格局,这手腕,一下子就打到了李宗仁的心坎里。钱一分不少地汇过去,李宗仁收到后,据说半天没说话。他明白,对岸的领袖,看穿了他的心思,还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面子。

这下,回家的路算是铺平了。周总理亲自安排,从1958年开始,双方就通过秘密渠道保持联系。北京给出的条件宽松得让人难以置信:你想回来,我们欢迎;你回来住不惯,想回美国,我们随时派飞机送你。来去自由,绝不为难。

话说到这份上,再不回来就不像话了。1965年7月,李宗仁搭乘的飞机稳稳降落在北京机场。舷梯下,周总理带着一大批党政军要人亲自迎接,那场面,给足了这位前代总统面子。有意思的是,周总理还特意安排他见了末代皇帝溥仪。一个旧时代的“总统”,一个旧时代的“皇帝”,在北京见了面,这历史性的握手,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回到故土,李宗仁先是回了趟广西老家, потом又在全国各地参观。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了。林立的工厂,繁忙的建设工地,跟他离开时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简直判若两人。他亲眼看到共产党是怎么把这么一个烂摊子给收拾起来的,心里那份佩服,是实打实的。

在毛主席的画像前,他发表了声明,言辞恳切,说要为国家的统一贡献余生。这番话传到台湾,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蒋介石那边气得跳脚,却也无可奈何。

可惜,李宗仁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回来没几年,就查出了直肠癌。在病榻上,他还在给台湾的旧部写信,劝他们顺应历史潮流。1969年1月,李宗仁在北京病逝,终究没能亲眼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

他去世后,如何为他举办葬礼,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报告递到周总理那里,最初的方案是由傅作义主持追悼会。周总理反复思量,拿起笔,直接把“傅作义”划掉,改成了自己的名字。他认为,李宗仁的身份太特殊,他的回归象征意义重大,这个追悼会必须由自己亲自主持,才能体现出党的政策和胸怀。

毛主席看到这份改动后的报告,都忍不住赞叹:“还是总理想得周到啊。”

这场在八宝山举行的葬礼,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在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巨大的反响。许多海外媒体都评论说,中国共产党的胸襟,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台湾的一些国民党元老,私下里也是感慨万千。

说到底,李宗仁这个人,一生功过,很难用一两句话去简单概括。周总理后来评价他,一生做了两件好事,一件是台儿庄大捷,另一件就是叶落归根。这个评价,我觉得非常中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革命者,他有过摇摆,有过算计,但他最终的选择,顺应了历史的大势,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的洪流,终究会淘洗掉那些个人的恩怨情仇,而真正能被记住的,是你最后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到底做了些什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