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沈阳调来副司令员,下属疑虑,陈锡联揭秘其北京司令员历任

1959年10月,陈锡联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由炮兵司令一职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此后,直到1973年12月他转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整整14年间,陈锡联始终扎根东北,为该地区的国防和建设倾注了极大心血。在任期间,他不仅重塑了东北战区的战备体系,还曾协助副司令员解决过重大难题。

1972年,军区迎来一名新任副司令员。陈锡联询问部下,是否已安排得体的欢迎仪式,不料对方表现得漠不关心,觉得副司令的到任无需特别重视。这让陈锡联极为不满,严肃指出:“你了解他的背景吗?他可是曾经的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位新副司令员便是杨勇。

陈锡联调任沈阳之时,中苏关系已趋紧张,边境摩擦不断。为尽快把握地区局势,他迅速推进战地实地考察,动员各级干部集体参与。东北军区覆盖辽、吉、黑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四盟市,总面积高达124万平方公里。彼时,副司令员曾思玉精通东北事务,为陈锡联熟悉地形和情况带来巨大帮助。

随勘察深入,陈锡联及时调整防务布局,明确以重点方向、首脑及后方基地的工程建设为抓手,后又主张发展特种兵工程。在他推动下,守备第一师扩编为外长山要塞区,实行军区级别管理。新编制下共辖六个守备区,火力分队和通信、交通、后勤保障体系均有所加强。另外,海岛建设委员会亦应运而生,统一协调岛屿的备战和设防事务。着眼于潜在战争威胁,他特别强调原子弹、导弹袭击防护这一关键环节。回望当年,陈锡联坦言,沈阳军区在战备建设方面投入的兵力和资源,居全国领先地位。

60年代初,美援下的国民党派遣飞机和军舰频繁侵扰大陆。毛主席明确下令:“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为此,沈阳军区组建三个高射炮兵群,部署于丹东至旅大沿线,承担沿海空情侦察、反制敌军的任务。中央军委指示部队支援福建作战。1962年6月8日,首批赴闽部队启程。陈锡联要求,部队日间行军,夜间宿营,每抵一地即扎营、就餐、文体活动。到6月30日顺利进入福建后,迅速展开战场勘察和临战训练。面对军民齐心的坚决态势,对方最终选择了放弃冒进。10月底,全部部队凯旋归东北。

在重视提升军事素养的陈锡联积极推动部队政治理论学习。20世纪60年代初,沈阳军区涌现出“学雷锋先进连队”“学毛主席著作模范红九连”等风靡全军的典型。1964年初,中央军委提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陈锡联立即贯彻,邀请郭兴福带班在沈阳、哈尔滨、通化等地开展巡回表演,并亲自组织各部队参加全军兵种比武大会,多次取得优异成绩。1964年夏,十四个军区派出代表队、五百余人共聚比武,沈阳军区表现引人瞩目。

随着苏联在东北边境制造事端,单是边境冲突事件便高达四千余起。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爆发。陈锡联坚决执行中央关于“46字方针”的部署,严格区分警示与纵深打击,坚持实事求是与适度原则。不仅完成军事目标,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政治导向,珍宝岛安全得到保障。

作为主政一方的将领,陈锡联处事公正,极为负责。1972年7月,杨勇受周恩来安排,赴沈阳军区担任副司令员。部分老部下认为,上世纪50年代正军区主官被重新安排到外区任副职,有些委屈。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武汉军区陈再道亦面临类似调任,其被提议到一个大军区任副而遭现任一把手婉拒采用老上级难以共事为由。

杨勇能够顺利到沈阳军区任职,离不开陈锡联的支持。实际上,杨勇的资历更为深厚,担任副手多少有些尴尬,但陈锡联坦然面对,坚定表示只要有利于党和军队事业,职位高低并非要紧。杨勇对此心存感激。此前经历波折的他,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内心十分珍惜。周恩来亦曾为难,但杨勇本人始终感恩不已,视能继续工作为莫大馈赠。

陈锡联深知新副司令员的特殊经历,他特别关照部下务必做好迎接工作,并打算通过隆重仪式表达对杨勇的尊重与支持。不料,部分下属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建议简单派一人前往接机即可。陈锡联闻言大怒,郑重告诫:“你们知道他的履历吗?几年前还是北京军区的司令员,这次调动是总理亲自批示的。既然连周总理都如此敬重,他的到来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吗?”听后,那位下属才意识到失当,连忙表示会重新安排。

后来,陈锡联再次召来下属,特别叮嘱:“等杨副司令到任以后,你们要多向他学习。他的指令,就是我的要求。”8月3日,杨勇乘机抵达沈阳,陈锡联率领主要领导悉数到机场迎接。两人曾是第二野战军时期的老搭档,陈锡联亲赴机场,令杨勇深受感动,一时间感慨万千。这份温暖的情谊,让杨勇一直铭记于心。

这一切细节,无声地反映出陈锡联的宽广胸怀和对同志的尊重。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部下与同僚的敬佩,也为东北边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