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若苏联未出兵,单靠蒋介石一方,能否击败日本关东军?

1945 年,若苏联未出兵,单靠蒋介石一方,能否击败日本关东军?

一、从偷袭珍珠港说起

事实上,对于德国来说,与日本结盟是不得已的选择,德国既需要日本来牵制苏联,最好是形成夹击之势,又需要借助日本的海军力量来制衡美国,毕竟这两项任务,仅凭德国自身是无法单独完成的。

因此,希特勒在其著作《我的奋斗》里,对于日本的看法,是这样全面地分析和界定的:日本民族思想不开阔,素质低下,但是德国却可以利用日本,借助他们的才思敏捷、坚持不懈,来为德国效力。关键点就一个“为德国服务”。

然而希特勒却判断失误,谁认为日本“缺少创意”,试想“突袭珍珠港”。只是非常遗憾的是,日本创意这耀眼的瞬间迸发,却导致德国最终措手不及!

当这个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时,他激动地写了一整夜的日记,概括起来就是,今后对抗日本,就由美国人负责了,所谓的当前对抗战政策的成功,已经达到了极盛的程度。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身处高位却面临危局,怎能不感到敬畏和警惕!”

斯大林也很欣慰,一个劲给日本点赞,干得真不赖,所谓“幸亏日军不是北上,而是南进,没有把这种偷袭用到苏联身上”。

丘吉尔最坦白,表示这事给了我“极大的快乐”,然后发觉有不讲武德的嫌疑,又补充解释,所谓“希特勒的结局,是早已安排好的。墨索里尼的结局,也是确定的。至于日本人,他们终将被彻底粉碎”。

丘吉尔执意要立刻对日开战,美国大使十分惊讶:建议丘吉尔先生,您不必如此冲动,不能单凭报纸和广播就仓促决定,务必先与我们白宫进行商议,至少要等我们美国表明立场之后,您再考虑行动是否合适。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何时发生转变?据笔者观察,系日本突袭珍珠港,此举几乎造成世界范围巨大动荡,并且各主要交战国,竟都表现出惊人趋同,纷纷对日本表示赞赏,唯独美国例外……

二、关东军的问题

这样,在美国被牵连进去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一段更加艰苦的拉锯,形势就逐渐清晰起来。德国在苏联和美国的两面夹攻之下,最终的失败已经无法避免。日本在太平洋战区,也持续遭遇挫折,几乎已经退守到国内了。

此时此刻,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得以举行。美苏英三国,着手讨论尽早终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安排等事宜。诸多议题之中,涉及中国的有一个,便是怎样迅速处置日本关东军。

对美国来说,随着战事逼近日本本土,日军抵抗愈发激烈,美军损失也随之增加。一旦盘踞在中国东北的精锐关东军被调回日本,美军必将承受更加重大的损失。

罗斯福因而恳请,苏联应当派兵进入中国东北,在日本关东军盘踞的地区将其消灭。斯大林对此虽然表面反应冷淡,内心却是在进行谈判——你们美国士兵的伤亡你们关切,难道我们苏联士兵的牺牲,我就漠不关心吗?

斯大林随后接连提出了多个要求,诸如外蒙古的归属、库页岛南部的处置,以及旅顺和大连港口的管理权等事项。罗斯福对此爽快回应:不必担忧,这些要求,我们美国方面均表赞同。此番表态令斯大林大为宽慰,他随即表示:行,待我与中方缔结相关条约之后,再着手处理日本关东军的问题。

目前存在一个疑问:日本关东军驻扎在中国领土上,为何一定要苏联出兵干预?倘若苏联不参战,仅凭中国自身力量能否击败日本关东军?

三、日俄的问题

这件事,若从更悠久的历史视角来看,就是过去日俄争端的不断,要知道在1904年,日本和俄国就在我国东北地区,曾经发生过一场日俄战争,结果是日本战胜了俄国。

这场战役在俄罗斯人眼中普遍被视为一种羞辱,毕竟,俄国因此成为了首个被非白人击败的国家!所谓的尊严受损,声誉受损……俄国还如何与当时的西方列强为伍?与此同时,日本正是依靠战胜俄国,才得以跻身列强行列。

正是因为存在这难以化解的怨恨,罗斯福才在雅尔塔会议上,恳请苏联出兵,他对此十分明了。

单凭美国自身的实力,现阶段无法对东北地区采取行动,换句话说,东北地区的利益,美国无法从中获益。

第二,不管美国是否请求,苏联肯定要关注东北,借打击日军为名随时可以介入,现在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而已。

当时,中国在美国、苏联以及英国眼中,已被看作是“战败的胜利者”。也就是说,中国根本没有力量单独击败关东军。既然你们缺乏这种能力,那就不要责怪我,我会把你们视为可以随意摆布的对象,让苏联去处理你们。

这确实是罗斯福请求斯大林派兵到东北的缘由。既然无法阻止,已成定局,不妨让美国做个豪爽的绅士,提供一个机会。

四、蒋介石的答案太窝心

现在,核心议题变成了美国、苏联、英国,为何要视中国为“战败而胜的国家”,并且无法有效应对关东军,这一点成了焦点。换言之,只要能够破解这个谜题,其他所有的困惑都将豁然开朗。症结所在只有一个,那就是蒋介石给出的回应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事实上罗斯福无需担忧,蒋介石早已将东北视为目标,他主要担心的是东北落入共产党手中,所以蒋介石也盼望苏联能够出兵东北,为此蒋介石先派遣宋子文、王世杰与苏联进行交涉,之后为了表达诚意,又派出了在苏联学习十二年的蒋经国参与其中。

关于结局,其实只是将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所期望的各项利益,悉数转化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具体条款而已。

蒋介石之所以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显得如此无力且狼狈,根本原因在于1944年,中国军队经历的那场,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的“豫湘桂战役惨败”。

根据苏联军事百科的记载,国军折损高达100万之众,并且还失去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份的大部分区域,以及贵州省的一部分,总计丧失了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那可是1944年,抗战形势已趋明朗,同盟国在各个战区都捷报频传,唯独中华民国政府,却遭遇了令人震惊的惨败。

关于军队的作战情况,既看不到战争刚开始时的英勇,也感受不到中期出征时的壮志,反而使敌军一度危及首都,险些重现之前的惨剧,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因此,在雅尔塔会谈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才会那样轻视中国,所以,倘若苏联不派兵,仅靠中国,当时真的能打败关东军吗?笔者也持消极看法,因为蒋介石的心思并未放在抗战上,又怎能去对抗关东军呢?其他军队都是越战越勇,唯独蒋介石的部队,却越撤越远……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