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为何穿上八路军军装,血洒沂蒙山?

一个德国人,为何穿上八路军军装,血洒沂蒙山?

你要是回到1941年的沂蒙山里,看见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穿着一身灰布八路军军装,腰里还别着一把盒子炮,你是不是得愣一下?这可不是在拍电影,这是当年真实发生的一幕。

这个德国人,叫汉斯·希伯。当然,这只是他的化名,他本名叫阿尔弗雷德·德赖富斯,一个根正苗红的德国共产党员,还是个犹太知识分子。你想想那个年代,希特勒在欧洲搞得天翻地覆,他这种人在德国根本待不下去。可以说,他对法西斯那套东西,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

所以,他不是来中国看热闹的,他是来战斗的。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希伯是个记者,笔杆子就是他的武器。七七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战烽火连天,全世界都在关注。可外头的人,大多只听到国民政府的声音,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了解得少之又少,甚至充满了误解。

希伯不信那些宣传,他要亲眼来看。1938年,他就跑到了延安,还见到了咱们的教员。他跟周恩来、叶挺、陈毅这些大人物都聊过,越聊越觉得,这支队伍不简单。

到了1941年9月,他和他夫人秋迪,在新四军的护送下,一路辗转,终于抵达了山东临沭,也就是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师部所在地。当时的《大众日报》还专门发了条消息,说他是第一个来鲁南根据地的外国记者。那感觉,就跟现在来了个超级网红一样,整个根据地都轰动了。

山东分局的同志们特别热情,专门为他开了个欢迎茶会。会场布置得挺讲究,门上还用中英双语写着欢迎标语,什么“欢迎我们的国际友人希伯同志”,什么“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搞得特有国际范儿。

当时山东分局的书记朱瑞同志就说,希伯同志的到来意义重大。他不仅是个国际主义战士,更是我们千千万万国际友人中的一个。他的到来,能帮助我们纠正工作中的缺点,还能向世界宣传我们真实的抗战情况。说白了,就是把山东的抗战,推向了世界舞台。

希伯也没闲着,换上军装,就立刻投入了工作。他采访了罗荣桓、陈光这些一一五师的头头,也跟普通的战士、老乡们坐在一起唠嗑,甚至还去采访了那些被俘虏的日本兵。他想搞清楚,这支军队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老百姓真心拥护,能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扎下根来。

那段时间,他写了不少东西,像是《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这些长篇报告,都是第一手的珍贵资料。他还抽空去大众日报社参观,坐在电台前听英语广播,了解国际上的最新动态。

好日子没过多久,鬼子就来了。

1941年11月初,日军调集了五万多精锐,对沂蒙山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铁壁合围”大扫荡。那阵仗,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坦克开路,简直是想把根据地一口吞掉。

情况万分危急,一一五师和山东分局的机关只能紧急转移。大家伙儿都劝希伯夫妇,说这里太危险了,赶紧回上海吧。

希伯当时的态度特别坚决。他对妻子说:“你先回去,我同意。但是我,决不离开山东!”他还说:“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记者,从来就不怕枪炮子弹。让我留下吧!”

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他的妻子秋迪回到上海后,想方设法把他写的稿子发往国外。正是因为这些稿子,世界才第一次听到了来自山东敌后战场的真实声音。

留下来的希伯,彻底从一个观察者,变成了一个战士。

罗荣桓元帅亲自指挥的“留田突围”刚刚结束,他满身硝烟,马上就跑去采访师长陈光。战斗间隙,他还在一一五师的《战士报》上,发表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无声的战斗》。

领导们看他这么拼,再次劝他离开。可希伯的回答还是那句话:“现在正是最需要我奋斗的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

命运的终点,在大青山。

11月29日晚上,希伯跟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的机关部队,转移到沂南和费县交界的大青山。这是一个叫獾子沟的地方,谁知道,一头就扎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就是抗战史上极其惨烈的大青山突围。当时的情况有多凶险?敌人是一个装备精良的混成旅团,而我们这边,大部分是机关的非战斗人员,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负责保卫。一场力量悬殊的血战,瞬间爆发。

这个拿了一辈子笔杆子的德国记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抄起了枪。他和战士们并肩作战,向着敌人猛烈开火。最终,他身负重伤,倒在了沂蒙山的土地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4岁。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他布满弹孔的遗体。山东的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在了他牺牲的地方。

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国际友人。

希伯牺牲后,《大众日报》多次刊文纪念他,称他为“我们的同志”。1944年,在江苏的抗日山烈士陵园,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圆锥形的纪念碑。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这座纪念碑,是在抗战期间,由我党为一位牺牲的外国同志修建的,其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说实话,每次读到这段历史,心里都挺不是滋味。一个欧洲人,一个记者,他本可以待在安全的地方,但他选择了最危险的路。他不是为了哪个国家,也不是为了哪个民族,他是为了一个信念——全世界的正义力量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法西斯这个人类公敌。这种超越了国界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依旧让人肃然起敬。他用生命证明了,在正义面前,所有人都应该是战友。这种人,不管过去多久,都值得我们脱帽致敬。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