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又为裁判找理由!马纳法争议点球,要询问国际足联来做最后评定

中超联赛裁判误判率比日韩联赛高出12个百分点,相同危险动作判罚一致性不足43%,这次连足协自己都不敢下定论了。山东泰山与上海申花的比赛中,马纳法的手球争议持续发酵。 球结结实实击中马纳法手臂,VAR介入后主裁判却未观看回放直接认定不犯规。

山东泰山赛后立即申诉,但足协裁委会评审数日后仍然无法做出决定,最终表示需要咨询国际足联来做最终评审。 这是2025赛季“管办分离”后裁判争议的又一个缩影。

中超第24轮鲁沪大战第7分钟,刘洋左路传中,皮球明显击中申花队员马纳法的手臂。 从多个角度的回放显示,这是一个明显改变防守面积的手臂触球。VAR裁判唐顺齐立即介入,但主裁判麦麦提江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他没有前往场边观看回放,直接维持了不判点球的原判。

这个发生在上半场早期的判罚,最终影响了比赛结果,双方以3-3战平。 山东泰山队在赛后第一时间向足协提交了申诉材料。2023赛季第7轮,山东泰山队的贾德松在禁区内用肩膀触球,主裁判关星观看VAR后仍判罚点球。 这个与马纳法案例相似的判罚,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处理。

直接的对比来自英超联赛。 伯恩利球员做出了与马纳法几乎一样的动作,当值主裁判毫不犹豫地判罚点球,双方球员都没有表示异议。这些对比案例被球迷们制作成视频广泛传播,点击量迅速破亿,引发了关于中超裁判执法尺度统一的质疑。

中国足协在处理裁判问题上陷入两难。 一方面,裁判争议已成为中超联赛的公信力杀手,另一方面,中国职业裁判储备严重不足。中超裁判队伍存在结构性问题:现役裁判平均年龄42岁,新生代裁判占比不足20%,具备欧足联B级以上证书者仅占12%。

这种情况下,足协难以严厉处罚出错裁判,因为可能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即使是两次被内部停哨的裁判员,过几轮比赛后还是会再次复出。

2025赛季中超实行“管办分离”后,中足联负责赛事运营,但裁判委派权仍归足协掌控。 这种权力分割导致争议判罚的责任归属模糊不清。

本赛季事关争冠格局的焦点战,如国安vs泰山、蓉城vs泰山等比赛,足协均安排外籍裁判执法。 但到了申花与泰山这场同样影响争冠走向的对决,却选派了本土裁判麦麦提江。裁判界存在隐性的地域回避原则。 例如,上海籍裁判较少执法申花比赛,但非沪籍裁判可能因过度谨慎而作出有利于申花的判罚。

前国际裁判孙葆洁团队调研显示,中超裁判误判率比日韩联赛高出12个百分点。 统计本赛季中超8轮赛事,相同危险动作在不同场次的判罚一致性不足43%。VAR介入标准差异率达67%,这直接导致多起争议判罚。虽然中超已启用VAR系统,但裁判在实际操作中常将VAR用于普通犯规判罚,导致比赛流畅性受损。

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IFAB)2023年新规明确:“VAR仅用于‘清晰明显错误’和‘直接红牌、点球、处罚对象错误’三种情况”。 但中超裁判的执行标准却各不相同。

本赛季申花在多场关键战中“受益于争议判罚”。 马纳法手球、李可干扰门将的场景,若发生在申花身上,裁判往往会做出对其有利的判定。

这种“双重标准”的印象,让“足协有意保申花争冠”的说法愈演愈烈。 山东球迷自发制作“双标判罚对比视频”点击量破亿,北京球迷则发起“要公平不要特权”万人签名活动。

网络调查显示,86%受访者认为“判罚标准地域化”。 球迷怒火直指裁判权威性与联赛公正性,最高赞评论“丑陋! 直接颁奖吧”获9000+点赞。面对危机,中国足协在2025年5月2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足球裁判执裁、培训和评议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了12条具体的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与中国足球裁判学院加强合作、调整培训组人员构成、加大培训密度、定期考核裁判员、改进评议流程等。

足协去年刚尝试公开裁判评议以重塑公信力,但今年首轮便因判罚标准混乱被批“换汤不换药”。 赛季中有超过30%的比赛因裁判判罚引发了球迷和媒体的质疑。中超联赛的公信力已经跌至低谷。 一次次的争议、一次次的申诉无果,伤害的不仅是球迷感情,更是联赛的根基。

当球迷形成“申花受益”的刻板印象后,任何争议判罚都会被纳入该叙事框架中。 马纳法手球事件只是这个恶性循环的最新注脚。裁判成为比赛主角的联赛,究竟是在服务谁的利益? 球迷们还会继续为这样的比赛买单吗?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