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宇为何无缘奥运?中国女篮的关键抉择背后

我是在西安长大的90后,小时候家里那台老旧黑白电视机,见证了太多关于中国女篮的汗水与泪水。大人们饭桌边总拿“中锋”挂嘴边,说这才是真正能撑起中国女篮门面的角色。我也打过篮球,哪个球场少年不幻想做下一个巨人?不过越看比赛,越明白顶级中锋的出现从来不是偶然,每一茬新人的冒头,背后都藏着教练的孤注一掷和无数争议——历史仿佛总在悄无声息中轮回。

最早知道陈月芳的时候,是爸妈一边包饺子一边看电视那阵。那时她刚进国家队还没成年,杨伯镛老爷子把她捧出来,挨了无数质疑。后来他又在1983年拉来了16岁的郑海霞,那会儿篮球在国人心中还只是个“团体项目”,很少有人关注个人天赋。可历史总是眷顾那些敢赌的人。1984年洛杉矶那一仗,女篮拿下铜牌,家门口鞭炮声一片,多少普通老百姓开始认识“巨人郑海霞”。属于她的时代正式开始。

转眼到90年代末,郑海霞退役,身边的同龄人疯狂迷BTV男篮、NBA巨星。可中国女篮却跌入了低谷。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那场亚洲锦标赛,全家人围着电视机,一晚上闷闷不乐。之后宫鲁鸣火线上任,又是一番争议之下,把没满17岁的陈楠召到国家队,再保留苗立杰。当年第二年亚洲杯决赛对日本,陈楠竟然能砍下50分,基本是“一个人揽下比赛胜负”,看球的我嗓子都喊哑了。所有人都明白,有些传奇,真只有坚信和冒险才能点燃。

转眼轮到2016年,1胜5负,女篮再陷泥泞。陈楠的退役,成了分界线。下一个推新人上场的人,是许利民,那年他直接把17岁的韩旭、18岁的李月汝,外加几个刚大二的球员招进来。后来李缘、王思雨陆续加入,2018年差不多算谷底翻身,女篮憋气重夺亚运冠军。那阵子,我天天刷微博,开玩笑都说女篮“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眼见这群小将崛起,才知国家队真正需要的,从来都是不停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去年张子宇的名字红到圈外,朋友圈一票人跟着讨论这姑娘成年礼也是在国家队过的,18岁身高臂展、动作协调,俨然下一个顶梁柱。这次“天命之选”的,依旧是宫鲁鸣。可巴黎奥运名单公布后,教练郑薇选择了取舍——一边可能是心疼年仅17岁的张子宇正值上升期,一边又觉得韩旭、李月汝正当打,压轴的重要性不能交给新人。更别说教练骨子里确实有“快速打法”执念,他们相信速度能解一切难题。结果是,热身赛几位主力轮番带伤,张子宇依旧没拿到机会,哪怕象征性压五分钟,都没留给她。

实际上,看球多了才懂,世上从没什么绝对的篮球方式。张子宇每次横空出世的得分,都有人质疑她“跟不上现代篮球”,甚至教练和球迷的分歧越来越尖锐。我常想,篮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跟我们在社区小场上打球一样,战术花样再多,关键时刻还得靠能打硬仗、能顶住压力的那一位。或许教练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千锤百炼后的人才组合。

所以我总认为,假如巴黎奥运带上张子宇,即使只让她上场五分钟,兴许就能改写女篮乃至她自己的人生。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所有选择都是当局者和时代脉搏博弈后的结果。

也许中国篮球真的正经历着暂时的落后,也许我们要等下一个贤明之人再次力排众议。但这份期盼里,藏着无数普通球迷的热爱和无数次赌注。你怎么看待这一次遗憾?假如有机会让你做主,你会让张子宇提前登场,还是再等等时机?欢迎分享你最真实的看法。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