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战役中,马家军惊闻彭德怀率34万大军,惊慌失措夜遁

1949年7月,继咸阳阻击战将马家军打得措手不及之后,彭德怀再度发动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扶眉战役,重创了胡宗南的部队。这场顺风顺水般的胜利,给青宁二马带来了不小的震慑。马步芳和马鸿逵原本打算在平凉展开一场雄心勃勃的会战,打算用防御反击,狠狠击溃主力一野。

可没想到,马家军这个嘴上说得厉害,心里怕事的家伙,竟然一枪未响就跑了,把平凉让出来,把青海、甘肃、宁夏的防线交给了彭德怀。

一、扶眉战役打惊二马

从1949年5月二马主动请战,准备反攻西安那会儿,马家军可是一直挺高调的,他们不断向外界释放出信心满满的信息,觉得自己有把握打败彭德怀。

可是在咸阳那场仗里,青马的精锐部队被解放军181师狠狠地揍了一顿,马家军一直得意的骑兵突出了漏洞,成了活生生的靶子,底下的士兵们对自己战术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了。只不过马继援等高官还装得像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一再强调要整编部队再战一场,想给彭德怀一个教训。

谁知道这天下,最忌讳的就是嘴快嘴硬、随便乱说一通,马家军话还没说完,彭德怀就毫不手软地狠狠给胡马联军来了个响亮的回击。

1949年7月,18、19兵团全都秘密赶到了西安。本打算让两个兵团休整一段时间,好让大家缓缓疲劳,不过,周士第(18兵团司令员)和杨得志(19兵团司令员)都坚决要求赶紧投入战斗。而且,胡宗南那边摆出一种松散的阵势,方便围歼,整体形势和客观条件都非常有利。彭德怀一看情况,立马决定缩短休整时间,在7月12日就对胡宗南发起了进攻。

胡宗南原本以为,彭德怀兵力不多,没办法一下子吃掉那5个军(胡部还剩5个军);就算华北两个兵团赶过来,也得至少休整一个月,大战暂时还不会开打。于是,他把这5个军布置在扶风、眉县一带,摆成夹渭河的阵势,渭河以北有3个军,渭河以南有2个军,声称前后衔接、层层设防,守住天险,专门应对共军那些用来包围、反攻、攻心的迂回战法。

谁料到彭德怀两下子厉害又迅速,居然在这么短时间内发动攻击,使得胡集团那5个军一下子陷进崩溃的边缘。胡宗南的第五兵团司令裴昌会也挺懒的,被人叫“懒猴”,不怎么爱操心。战斗一开始,他还在睡大觉,睡前还说了,没有紧急的事谁都不能吵醒他。

本来,国军38军是在渭河南边,结果被另一支部队绕到后头去发动攻击。38军那边不断向第5兵团发出警报,军长李振西就打电话给5兵团,裴昌会的电话助手表示没办法过去叫他,怕打扰了司令官的好梦,会被骂。胡宗南的18兵团司令李振同样多次打了电话,裴昌会一直拖到很久才接,结果已经太晚了。宝鸡的第5兵团当时也没能及时派兵去救援18团。

这场战斗打了两天,咱们一野就歼灭了胡宗南的4个军,总共4.4万人,而自己这边伤亡也有4500余人,敌我损失比例差不多是10比1。胡宗南吓得慌了,把宝鸡丢掉了,退到汉中去。

马家军原本在胡宗南部队的西边扎堆,彭德怀为了防马家军赶来支援,派了19兵团向西推动,摆出一副主动出击的架势,马家军刚在咸阳吃过亏,倒不敢轻易行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胡宗南的部队被包围消灭。

两天时间就消灭了四个建制单位,超过四万人,野战的战斗力之强,让马家军都吓得七魂八散。马步芳、马鸿逵虽然还在大后方,不过也能感受到一旦彭德怀手握猛兵,那股杀气可是令人心胆俱裂。

马步芳不断督促在前线的儿子马继援,叮嘱他一定要先照顾好自己,别太急着往前冲,免得被共军打得一败涂地。

二、仓促出台的平凉会战计划

扶眉战役一结束,彭德怀带领的大军连下扶风、武功、宝鸡等九个县城,那些胡宗南剩下的兵马全都逃到了秦岭以南,关中地区再也没有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了。

战役一告终,胡宗南和二马两人互相埋怨起来。二马觉得胡宗南有意保留实力,咸阳之战不敢再往前冲。胡宗南则怪马家军,被一野19兵团攻击时毫无抵抗,也没提前通知他撤退,结果西线侧翼露出大空隙,导致共军从这儿绕了过去,进行包抄。

马步芳虽然心里觉得有点亏,但嘴上就是死不认账。他是西北军政的头头,和胡宗南地位差不多,胡宗南也没办法多说,于是只好自己召开战后总结会。胡宗南原本想发点火,骂几句带过,还顺便提醒那些骄傲的不靠谱将领。然而,没想到会上一群军长、师长互相扯皮,把矛头指向没能及时派救兵的第5兵团司令裴昌会,怪他没有及时接到电话。

裴昌会那叫一个死猪不怕开水烫,无论别人怎么说,他的眼睛只盯着胡宗南,一脸质问的意思就是:我想调兵,能行吗?没有你胡长官亲自发指示,我一个团都动不了了,这责任我可不敢担。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裴昌会的爱睡懒觉这习惯,确实也是胡宗南逼出来的。胡宗南张嘴结舌,也不好再拆责任,只得提醒各部队一定要提高警惕,把心提到嗓子眼,别再让共军偷袭了。

吵来吵去也没啥结果,但战斗还得继续。下一步该干啥?又从青海传来消息,马步芳不愿意就这么放弃关中,还要咬牙坚持,想拼一把,争取把彭德怀堵在关中,不让他再往河西推进。

胡宗南的表现挺奇怪,马步芳难道是吃错药了?居然敢在共军占优势的时候选择硬碰硬,这怎么看都不符合常理。打听清楚后才知道,原来是蒋介石出面了。

关中一战败得挺惨,蒋介石一看形势紧张,急忙想稳住局面,打算保住大西北。可胡宗南那时候已经是风中之烛,没办法和彭德怀争锋,唯一的希望在青宁二马手里的那十几万军队。蒋介石派了个亲信贺衷寒赶到兰州,召集西北军的大佬们开会,想提振士气。

贺衷寒是黄埔三杰之一,和陈赓、蒋先云齐名,挺有政治手腕的。在会上,他振振有词地讲,二战刚结束,美苏关系就像水火不容,不久就会爆发大战。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得扭转败局,打持久战,务必保住西北那片土地。

贺衷寒经常在兰州举行黄埔同学联谊会,四处串门、劝说,搞得兰州好像焕发出新气象,仿佛国民党中央真的能扭转局势似的。马步芳听了他的话,心情都飘飘然,信心又旺盛起来,下定决心在平凉一带,再和共军打一场。

平凉位于甘肃陇东的“蜂腰”位置,北可能通向固原、银川,西边能到兰州,南接天水这座甘肃的重要城市,还直捣关中的西大门,算是陕甘宁三省的咽喉地带。而且,平凉坐落在六盘山脚下,靠近泾河上游,有山有河,地势险要,方便守住。基于这些条件,马步芳下定决心要在这块地方多做一番文章。

从实际情况来看,二马部队撤出关中后,主要聚集在静宁、泾源、平凉和天水一带,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等待彭德怀的大军长途而来,手上有一定的主场优势。

马步芳下定决心,派出刘负责前往静宁召集紧急的军事会议。由于贺衷寒带来了蒋介石的指示,马步芳就顺势打出“保卫甘肃、保卫西北”的旗号,要求宁马和胡宗南的部队都要有副军长及以上的高官参加会议。

胡宗南在汉中远远的,对这个计划一点兴趣都没有,再说他的西安绥靖公署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也没有什么联系,根本就没有理会马步芳的安排。

马鸿逵也不愿意出门屈尊,跑到静宁去和一帮军官商量大事(马步芳没跟着去静宁),让他的军长们去开会。

原本是三家一块儿开会,可两家都没亮相,马步芳气得直翻白眼,嘴角都抽搐了,但也没辙,只能咬着牙坚持把会议办完。

刘任提出了三套作战计划:

第一套方案是集中优势兵力,青马在平凉南边布阵,宁马则在平凉北边的固原安排阵地。等共军发动攻击时,马家军就地阻挡,一边守一边寻找机会转为攻势,把彭德怀的主力打得溃败。

第二个方案是,如果主力部队对抗共军吃了些亏,就从平凉向西撤退,一边退一边逐步坚守,拖住共军的主力。同时,发挥骑兵行动迅捷的优势,轮番进行突袭和包抄,攻击敌军后方,再度展现当年战胜西路军的精彩战绩。

第三个方案是,要是阻击战不理想,就撤到兰州。凭借兰州坚不可摧的地势,与共军拼个你死我活。

这三套方案大致来看,步伐越发偏向消极,把重点逐渐转向河西,宁夏的安危似乎也被放在一边。宁夏那边只来了几个军长,最高指挥官还是兼任前线总指挥的128军军长卢忠良。

卢忠良虽然不是马氏家族的亲戚,但凭着作战勇敢和机智,赢得了宁马的信任。他作为职业军人,敏锐地察觉到马步芳可能想把宁马抛弃的阴谋,心里不免惋惜叹息。到了生死关头,两马竟然还是各自为阵,互不理会。

他硬着头皮站出来,跟刘任、马继援争辩,强调既然要在平凉一战,就得守住这座门户。提出的三个方案,后两个都是忽视宁夏,舍弃宁夏的想法,显然行不通,只有第一个方案勉强拉得出来。可是第一方案中,青马的兵力部署偏南,根本难以有效守住平凉的正面,况且宁马又偏北,主要集中在固原,平凉这地方变成了两边的交汇点,这还把重镇当成个汇合点,哪里行嘛?

刘任、马继援看到卢忠良还在兜兜转转,便顺水推舟,谈好了最后的平凉会战方案,然后当场就宣布要照方案执行。

卢忠良本来不在意,但一看见就觉得扎心,赶紧把作战计划送回银川请马鸿逵审核。马鸿逵一看,立刻连连痛骂马步芳心怀不轨。

三、二马窝里反

原来,马继援照着马步芳的主意,安排了一个不太靠谱的方案,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宁马128军和11军在平凉前线布局防线,从东北一直到西南线,全都搭建起来了,专门在平凉当地跟共军死磕。

青马82军、129军、91军作为第二道防线,向西迁移到平凉以西的六盘山一带,等到平凉的战事打得僵持的时候,青马从共军的左后方绕过去实施奇袭。

胡宗南的部队向北出汉中,穿越秦岭,袭击关中地区,目的就是配合平凉的作战行动。

就是说,宁马得冲在前面顶着当肉盾,跟彭德怀拼死较量,打赢了,青马就趁机从后方杀出来抢成果,同时也会削弱宁马的实力,搞得青马一家独大。如果宁马敌不过彭德怀,青马就会赶紧撤回兰州,好确保主力不受到太大损失。

马鸿逵掌权宁夏十几年,脑子里除了防共和防国民党中央军吞并之外,最紧绷的弦就是防青马的算计。这一计划一出来,马鸿逵心里就像明镜似的,直骂马步芳这个鬼心眼,太会算计人了。

马鸿逵这会儿已经查明,共军18、19兵团在7月上旬就已经到达关中,彭德怀手下兵力达到了34万人,实力远远超过二马和胡宗南联军。此刻在平凉硬碰彭德怀,毫无疑问是走投无路。马鸿逵立刻电令卢忠良,赶紧把部队抽回宁夏,守住三关口和瓦亭一带。

宁马一撤,马步芳也傻眼了,赶紧命令马继援向西退,不敢跟彭德怀硬碰硬。马步芳的情报也传来,华北18、19兵团已经进入关中,一野的兵力居然比胡马联军还多,于是他也忌惮了。虽然马继援还算挺有脸面,说宁马撤了,青马还能冲,但在马步芳连连催促下,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兵力守住固关,主力都撤到静宁去。平凉这座三省交界的重要地方,就这么没打仗,交出了给彭德怀。

二马表现出来的样子,和大家心里想象中那种勇猛善战的模样,似乎不太一样。其实,这恰恰反映了诸马军阀的真实面貌:就怕欺弱惧强。

咱们就简单聊聊马家军是怎么起家的吧。

甘青宁诸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那会儿河西爆发反清的运动,回族头领马占鳌曾跟左宗棠大战一场,后来被招抚。马占鳌手下有两个部将,一个是马海晏(马步芳的祖父),另一个是马千龄(马鸿逵的祖父),他们都是打仗拿手好戏的人。被招抚后,马海晏和马千龄反而变得更狠,开始压制农民起义,变成了清朝的护法狗。

清朝灭亡以后,马海晏的儿子马麒和马千龄的儿子马福祥,纷纷进入青海和宁夏,在乱世之中建立起以家族和宗教为纽带的封建割据势力。不过,不久冯玉祥进驻西北,一来实力就强大得吓人,立即开始搞分化,干掉了甘肃的马家军,震慑整个西北。青马、宁马这些地方势力都没有啥骨气,见了强的就投降,把冯玉祥当成头儿,纷纷归顺,最后一起加入了国民党阵营。

马步芳、马鸿逵接管青海、宁夏的权力之后,又被蒋介石算计。虽然他们手里有不少兵力,但怕蒋介石的军队逼过来,别无选择,只能充当蒋介石的帮手。就算他们这样做,蒋介石也并不怎么喜欢他们。

1933年,蒋介石策划了一场驱虎吞狼的计谋,命令流氓军阀孙殿英担任青海屯垦督办,带兵进入西北,与二马争夺地盘。孙殿英的部队只有五万人,而二马的实力远远不及,没想到二马竟在一夜之间吓得惊慌失措。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孙殿英的实力还不错,另一方面他背后扛着国民党中央的大旗,二马想抵抗又怕得罪蒋介石,左右为难,弄得尴尬异常。

结果孙殿英带着那点破烂的5万兵力,竟然一路直奔宁夏,把银川城给包围了。马鸿逵没料到情况会变得这么糟,招呼青海的马麟出兵帮忙,但马麟和马步芳这叔侄俩,跟宁夏和甘肃的划界问题老有矛盾,此刻却装作漠不关心,拒绝出兵救援。由此可见,这两个家族早就互相专挖对方的墙角,恩怨由来已久。

要不是孙殿英的手下将领因为分赃不均,突然停止攻城的话,马鸿逵几乎就要成了孙殿英的俘虏。马鸿逵趁机赶紧施展金元手段,收买了国民党甘肃省主席朱绍良,托他去向南京求情,这才让蒋介石下令孙殿英退出宁夏,再撤销青海屯垦督办公署。

这场青海屯垦的事情,蒋介石一举打了宁马两家,把青马也挑起来,还削弱了孙殿英,手段之巧妙,连二马都不敢正面迎战。二马手里有十万大军,可就是不敢跟孙殿英拼命,说明他们在政治上太奴性,军事实力上又太软弱。

这件事之后,二马对国民党中央越发阿谀奉承,虽然在军事上逐渐变得更强大、更独立,但在政治上完全缺乏自主权,常被蒋介石指挥着摆布。马家军比起桂系、晋系,差远啦,连西南的龙云、刘湘这些人都不如。政治地位毫无保障,简直就是新军阀们鄙视链的底层。

因此,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各地军阀的冲突,像桂系、川军、滇军这些地方势力,都选择了避让、送军,尽量避免和红军硬拼,怕让中央军趁机渔利。唯独马家军表现得反常,从未与红军有过怨恨,也没有仇恨,但这次偏偏跟红军死磕,结果闹出了一场血腥的事件。

总盘点这些历史情况,自然就能看出,马家军是一帮虚有其表、软弱无能、胆小怕事的落后武装势力。这帮人能当打手、冲锋陷阵,充当马前卒,倒是挺顺当的,可要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应付解放军,那就真是难上加难了。政治上没主见,军事上怎能有所作为呢?

四、二马从此分裂

马家军搞的平凉会战一夜之间泡汤了,这下轮到彭德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绪了,咋回事呢?突然退缩,难不成是在引我深入?不过从情势来看,又不像。青马退守静宁,宁马退守固原三关口,这两处都是要害险关,还是像要打仗的模样。

经过情报侦察,彭德怀这才搞清楚,原来二马之间出问题了,内部起了反心。

彭德怀一听,说赶紧抓住这机会追击啦。34万大军在平凉分成几路,一路攻向南边的陇县固关镇,另一支则往北去攻固原的三关口。这两个地方可是宁夏和甘肃的要冲,要是攻下来,把青宁二马从地理上隔开,那就轻松多了。

二马本来想放弃平凉会战的打算,但没想到彭总那劲头儿这么足,硬是逼着他们继续打仗,没办法,既然是自己安排的计划,就算跪着也得坚持到底。

到这个地步,二马放弃平凉的那些不好后果就全都显露出来了。

其实,就算宁马在平凉充当肉盾,如果青马在平凉西南去援助,一野想打破平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然而,平凉要隘一旦丢失,青宁二马的兵力就分散了,没办法协同作战,总兵力也不占优势,这样一来,局面就变得被动挨打了。

7月26号,一野1兵团在王震带领下发动攻势,目标是陇县固关镇。

马步芳派出骑兵精锐14旅坚守固关镇,这个地方位于群山环绕之中,镇内有一条公路穿过去,他曾自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谁知道,一野1兵团从7月28日清晨5点开始,总攻直到当天下午16点就攻占了固关。骑14旅的旅长马成贤在山坡上指挥战斗,结果被流弹击中胳膊,鲜血直流,提前被送回后方。其余的部队一触即溃,四散逃跑,试图借骑兵的机动优势逃脱,没想到王震早已料到,派兵从侧翼绕到固关镇后方,把敌骑的退路切断。14旅的败残骑兵被敌人的机枪扫得乱成一团,除了少数人弃马从山岭间逃跑外,全旅2000匹战马基本都遭击毙或被活捉,副旅长和参谋长也都中弹伤倒,被俘虏了。

这场固关之战再次揭示了马家军在战术水平上的不足,大家都知道,守险关主要靠步兵,更讲究稳扎稳打。而骑兵的优势在于灵活机动,可马步芳和马继援父子毫无战略眼光和谋略,怎么能不败呢?

向北攻打固原三关口的战斗中,19兵团赢得了大胜。马鸿逵也派出他的王牌128军把守三关口,还放话说,青马若守不住固关,他可是能守住固原的。毕竟,三关口作为青宁的生命线,可绝对不会轻易失去。

话一说出口,结果就被狠狠打脸了。

杨得志在南北拼杀了二十多年,打过的战役多得数不过来,无论是华北、山西,面对傅作义、阎锡山那五十多万大军,他都干过很多种战:平原、山地、阵地、游击、奇袭、攻城,几乎啥样的仗都打过。有个三关口,怎么能难倒杨得志呢?至于马鸿逵,算个地方的小军阀,见识少得可怜,说话太满,最后反倒惹了不少麻烦。

杨得志一入关,毛主席和彭德怀都反复叮嘱他,19兵团还没跟马家军交过手,要时刻注意马家军骑兵那套灵活的机动偷袭战术。杨得志心里确实也有点忌惮,但到了三关口一看卢忠良摆出一副死守险要关口的模样,他心里的大石头就放宽了。敌人藏在那重山险峻之中,这等龟缩反倒把骑兵的优势也给丢了,想要发挥骑兵的技术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杨得志手下一共有差不多10万兵马,而对面马家军只有两万多点,兵力差得咋说也占了优势。他一边让部队正面攻打三关口,吸引敌人的火力,一边又派出一个军队绕到三关口侧面,从背后突袭,直扑太白山,把三关口那边的侧翼给端掉了。

卢忠良左右不能互相掺和,一旦太白山阵地失守,三关口的侧翼就面临了严重的危机。杨得志的炮火犹如九天雷霆,狠狠轰击着三关口,把敌人打得血肉模糊。卢忠良128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固关和三关口这两场战役,一野军全部获胜,击毙、伤俘马家军11900多名,还缴获了骡马2514匹。以攻占三关口为标志,彻底断掉了青宁两马的地理联系,从此两马各自占据一角,再也不能联合作战。夕阳悬挂山头,日薄西山,已有一番晚景。

不过,彭德怀从战后详细报告中察觉到一些端倪。马家军被击毙、伤亡和俘虏的人数达11900左右,击毙的约有3000人,投降的只有1300人,其他的都在战斗中被俘。它的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战斗异常顽强,死伤比例偏高;二是投降的极少,比起其他战场上的国军更加死硬。由此可以看出马家军的独特之处。彭德怀提醒各兵团,对于这种坚决不愿投降、死死抵抗的敌人,千万不能手软,要毫不留情地狠打到底,别无选择。

一野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就等着军委一声令下,随时准备向西北方向发起攻势!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