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跑顺风车净亏油费!乘客付460元!平台抽走近300元!

重庆到成都,251公里,460块车费,司机到手162块——这账,搁谁眼前都得皱眉头。

油费、过路费一扣,赚个毛线。

司机说得直白:“就是白跑一趟。”

可乘客呢?

还以为那几十块的服务费算是“分摊油费”,甚至觉得自己是做了件“公益事”。

真相揭开后,网友笑不出来了:这不就是“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嘛?

但更离谱的是,这种事还不是个例。

有人翻出同样的“经典案例”——去年重庆到武汉,五百多块车费,司机拿340,平台抽走的直接快赶上油费了。

这事儿摊开了说,司机们不是不知道吃亏,可不接单就真没活干,接了单又只能硬着头皮被割韭菜。

这是个啥逻辑?

平台是托着“公益”的名头,结果一出手就干了黑车都不敢干的事。

顺风车的故事,绕不开“公益”这块遮羞布。

平台敢光明正大抽成六成以上,全靠这个说辞。

它不算营运车辆,政府对它的监管力度也轻得多。

可问题是,乘客付的可不是公益价——460块,随便一个网约车都不敢这么收。

司机跑一趟赚不到啥,乘客付了大价钱也没享受到啥服务,那钱都去哪了?

答案摆那儿呢:技术服务费、平台维护费、客服成本……这些听起来冠冕堂皇的项目,最后全进了平台的腰包。

司机们想过反抗。

有些人试着私下约乘客交易,避开平台抽成。

但这条路走不通,违法、风险大,出了事儿没人兜底。

去年浙江就抓过几位“脱离平台”的司机,罚了好几千,这事儿一传开,谁还敢玩命?

于是,司机们只能咬牙接单,哪怕明知自己是个亏本买卖。

那为什么平台能这么嚣张?

归根结底,还是垄断。

订单全在平台手里,司机没得选。

更有意思的是,乘客这一头还挺满意的,觉得顺风车便宜,司机人也好说话。

可背后那套账呢?

大部分人压根儿没概念。

油费、过路费、平台抽成……乘客的钱都去哪了,他们不知道,甚至不在乎。

直到这种新闻炸出来,才发现,原来“公益顺风车”还有这么多猫腻。

监管部门其实早就盯上了这些乱象,可一来顺风车的定位确实模糊,二来平台总有一堆理由搪塞。

交通运输部几次提到,要对顺风车引入更严格的监管,但真正落实的政策迟迟没有下文。

而平台呢?

打着模糊的擦边球,继续割韭菜。

司机们抱怨,乘客们吐槽,可又能怎么办?

顶多发发牢骚,日子照旧。

说到底,这事儿的核心矛盾在哪?

简单:司机的辛苦和乘客的钱,平台拿走了大头。

司机没话语权,乘客没知情权,平台稳坐钓鱼台。

有人说,顺风车的初衷是好的,可现在这个模式,早就偏离了“共享经济”的轨道。

它不是共享,而是垄断;不是便利,而是变相盘剥。

未来会怎么样?

有人提议,让平台公开抽成比例,甚至设个上限。

听起来不错,但平台会答应吗?

别天真了。

商业机密、技术成本,这些理由随便抛出来几个,监管就得绕道走。

司机们的处境,只怕短期内还是看不到希望。

至于乘客,或许得多几个“460块对162块”的新闻,才能真的明白,公益顺风车,公益的只有平台自己。

最后一句不多说,留给大家琢磨:如果有一天平台抽成变透明了,你还觉得顺风车是个好事吗?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