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第四次手术后,罕见对邓公发火:你就不能忍一忍

1975年9月20日下午,周恩来即将进行住院后的第四次手术。

手术室外,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以及邓颖超等人默默守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

在生死难料的时刻,周恩来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老战友邓小平身上。

进入手术室前,他躺在手术车上,示意停下,轻声问道:“小平同志来了吗?”

邓小平立刻跨步靠近手术车。

周恩来吃力地抽出手,拉着邓小平的手久久不放,随后对在场的人说:“你比我强得多,你这一年做得很好。”

这番话是用他生命最后的力量为邓小平的工作和接班造势,字字铿锵,透着对未来的期许。

手术持续了五个小时,结束后,医生带来了令人绝望的消息:周恩来体内的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无法医治。

邓小平站在病房外,内心沉重,他只能指示医疗组:“减少痛苦,延长生命。”

这一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周恩来的信任与托付,让他无法退缩。

与此同时,江青眼见大权有旁落之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她鼓动毛远新不断向毛泽东进言,试图动摇邓小平的地位。

他们的攻击直指文化大革命这一敏感话题,试图以此激怒毛泽东。

不久后,在一次外事活动结束后,毛泽东正式对邓小平提出“考验”,语气中带着试探,希望他能主持会议,把文化大革命的结论做一下,但绕不过“功过三七开”。

邓小平听后,沉思片刻,柔中带刚地回应:“我做不合适,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毛泽东闻言,面露失望。

谈话结束后,邓小平匆匆赶往305医院,将与毛泽东的对话经过向周恩来汇报。

周恩来躺在病床上,听完汇报后,瞪着眼睛说:“你就不能忍一忍?!”

他随即把脸转向墙壁,沉默不语。

这一句话,饱含着他对邓小平处境的担忧,也透露出他对国家未来局势的焦虑。

他深知,邓小平的这一拒绝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风波,而他已无力再为老战友遮风挡雨。

周总理怎么能不恼火,不焦虑呢?

1971年9月,林彪事件如一记重锤,震动了整个中国政坛。

毛泽东在震惊与反思中,开始重新审视过往的战友,那些曾在井冈山与他同甘共苦、共历患难的人逐渐浮现在他脑海中。

其中,邓小平的名字尤为突出——那个坚持原则、行事果断的身影,仿佛从未远去。

与此同时,周恩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机,借批林整风之机推动大批干部解放,默默等待毛泽东对邓小平复出的明确态度。

他深知,国家的未来需要这样一位老战友重新站上舞台。

周恩来一边忙于借批林整风之机促成大批干部解放,一边在等待毛泽东对于邓小平复出的明确指示。

毛泽东作了要邓小平复出的指示后,周恩来迅速写下掷地有声的如下批示:“请东兴同志立即照办。”

当晚,即1972年8月15日晚,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毛泽东的批示内容。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

3月29日,在中南海毛泽东的住地,周恩来陪同邓小平与毛泽东会面。

毛泽东握住邓小平的手,语气中带着久违的温暖:“努力工作,保护身体!”

短短八个字,化解了过往的恩怨,也为邓小平的复出铺平了道路。

1973年4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为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举行的盛大晚宴上,周恩来特意安排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陪同接见。

这是邓小平自1967年离开政治舞台以来的首次公开亮相,尽管他在会见中未发表讲话,但这一举动本身已足够震撼。

各国记者纷纷发回报道:“邓小平复出!”消息如风般传遍国际社会,邓小平的名字再次成为焦点。

5月20日,周恩来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公开提到今年三月党中央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文件,称其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文件”。他还特意指出,毛泽东对邓小平十分倚重。

同年12月12日、14日、15日,毛泽东曾三次称赞邓小平,并提议邓小平当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

周恩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征得大家同意后,于12月22日抱病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邓小平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参加中央和军委领导工作的决定的通知,并注明此通知可下达到党内外群众。

然而,邓小平复出后,荆棘载途,遇到江青一伙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障碍。

1974年3月,毛泽东提议邓小平即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

江青对此强烈反对,通过王海蓉和唐闻生多次施压,甚至一连打了四次电话,希望外交部撤回报告。

毛泽东得知后对江青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4月6日清晨,邓小平终于登上飞机,病情恶化而又通宵未眠的周恩来驱车前往首都机场,为邓小平等人送行。

1974年5月,周恩来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亟须手术,但他仍牵挂着邓小平的处境。

邓小平回国后,得知周恩来要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布托时,特意建议:“遵照医生的劝告,周总理参加今天的会谈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先谈主要问题。”

1974年10月,江青一伙抓住国产万吨轮“风庆号”首次远航归来的机会,大做文章,攻击周恩来和邓小平主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做法,污蔑其为“洋奴哲学”。

同月,王洪文背着中央政治局私自前往长沙,向毛泽东告邓小平的状,试图动摇其地位。然而,毛泽东明察秋毫,识破了这一阴谋,当着王洪文的面高度评价邓小平:“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

他还建议邓小平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番表态让江青一伙的算盘落空,也为邓小平的进一步升迁铺平了道路。

同年底,周恩来飞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第四届人大各项工作筹备情况时,毛泽东再次强调:“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

并重申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建议。还提出周恩来,王洪文留长沙期间,由邓小平主持中央的工作。

当周恩来建议补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或中央副主席时,毛泽东提出让邓小平任中央副主席兼政治局常委。

在邓小平领导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周恩来同邓小平的谈话更加频繁了。

从7月初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起,每隔几天他们就要见一次面。

仅在七、八、九三个月中,两人一起开会或谈话就达12次,几乎每周一次。

邓小平成为周恩来在医院里会见次数最多的中央领导人。对于邓小平主持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效,周恩来感到由衷欣慰。

8月26日晚,他在医院会见即将返回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宾努亲王时,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热情称赞邓小平。

在场的柬埔寨民主团结政府大臣秀蒲拉西回忆道:“周称赞邓小平副总理,并说有邓代替他,他就感到放心了。”

这番话不仅是对邓小平的肯定,也是对国际友人传递的一种信号——中国的未来有可信之人。

1975年9月,周恩来进手术室之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邓小平的处境。

“你就不能忍一忍?!”

周恩来极少对邓小平说这样重的话,他的意图很明显,他想让邓小平忍一下,等你邓小平平稳地接过这副担子后,你再去处理有关事情不迟。

未来的中国是需要你邓小平的。

12月20日清晨7时,医院医护人员给邓小平打来电话请示,说周总理要找罗青长谈台湾问题。邓小平沉痛地说:“总理病成这个样,他要找谁就找谁。”

2月28日午夜,医疗组对周恩来进行紧急抢救,邓小平从睡梦中被叫醒,赶到305医院,与邓颖超一起守候在病榻前。

直到凌晨2时10分,看到周恩来从死亡边缘转回,他才默默离开医院,回到家中。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不幸病逝。全国各地的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而邓小平的内心更是五味杂陈。

江青一伙趁机发难,他们借清明节期间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事件,罗织罪名,诬陷邓小平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和总指挥。

这一指控迅速发酵,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高压下作出决定,撤销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仅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此停滞。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展现出非凡的韧性和政治智慧。

他三起三落,愈挫愈坚,最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党和国家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推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这一历史性转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实现了周恩来生前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邓小平对周恩来的敬重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始终视周恩来为兄长,多次在不同场合回忆起两人的深厚情谊。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提问时,他罕见地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评价周恩来:“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

性格内敛的邓小平,极少用这种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对一个人包括对他所尊敬的人的看法。

历经磨难的邓小平,非常理解周恩来在文革期间的艰难处境。他说:“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

1998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出版。此时邓小平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但他在生前特意为这部书题了书名。这是对两人共同革命岁月的最好纪念,邓小平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份情谊延续到了生命的尽头。

参考资料:

周恩来力促邓小平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湘潮

周恩来力促邓小平复出——前线

周恩来与邓小平的最后政治交代——文史精华

周恩来在邓小平的三起三落时——福建党史月刊

周恩来力荐邓小平接班内幕——农家之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