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部署70万大军后,普京再征135万人

每到秋天,咱们这边总是喜气洋洋地准备假期,国庆黄金周哪里都是人山人海。但你要问俄罗斯人此刻都在忙啥?

他们不搞国庆长假,反而是趁着这个季节,普京又签了新征兵法令,秋季一次性要征13.5万人。

别忘了,春天才刚刚征了16万,这两季加起来,一年就得招将近30万人进部队。算上这些新兵,俄罗斯军队总人数已经涨到了150万。

普京前阵子自己说了,前线上大约有70万人,主要集中在哈尔科夫到顿巴斯这条战线上。剩下的80万兵力,也不是闲着的,负责国内各地的防务和后勤。

所以,俄罗斯的兵员压力其实一直都不小,哪怕总数看着挺吓人,真要分摊到各个岗位上,哪一块都不能有大窟窿。

很多人一听“征兵”,脑补出那种挨家挨户敲门、强拉壮丁的画面。其实俄罗斯一直都是一年两次征兵,分春秋两季。新兵大多是义务兵,服役一年,接受基本训练。

以前这事还算宽松,大学生可以延长服役时间,家里独生子女或者唯一赡养人的也能免服兵役,身体不行的更不用说。

俄乌冲突开始后,征兵人数直线上涨,已经不是以往的“常规操作”了。

这些新兵也不是一穿军装就直接扔前线,多数会先训练一段时间,轮换到不同岗位上。真正上火线的,还是那些训练过、经验足的合同兵。

俄罗斯的兵力结构其实分三块:义务兵、合同兵、预备役。合同兵属于“职业军人”,这两年待遇涨得飞快。

比如,去偏远地区服役,工资能达到本地普通打工人的三到五倍,签个合同还能拿到两三万美元补贴。对许多经济落后的小城镇来说,有家人去当兵,日子一下子就宽裕了不少。

但这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仅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军费就花了1000亿美元。打仗烧钱,尤其靠高薪吸引合同兵,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问题摆在面前:这样烧钱到底能撑多久?

其实,乌克兰的日子更难。媒体纷纷爆料,2024年乌克兰的征兵体制基本上已经“脱节”,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逃避入伍。

总统泽连斯基最近也顶不住压力,干脆在八月底签法令,允许18到22岁的年轻人出国,甚至放宽到24岁。

这是因为原本25岁开始征兵,年轻人限制出境,结果大家不是藏起来就是偷渡出去,甚至不再回来。

有人说,这是乌克兰政府给国家留“火种”,不能让年轻人全都耗在前线。但留人还是留心,这其实是两难。越是严查,越是逼得人心惶惶。

现在大学入学率从160万跌到90万,有些小学甚至只剩过去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仅没人生娃,能留在国内继续读书、以后能搞建设的理工科人才少了七成多。

眼看着,人口和未来都成了摆在乌克兰眼前的死结。

其实放宽政策,反倒可能让一部分人愿意回来。俄罗斯去年也有教训:一说强制征兵,70万人一窝蜂跑了出去。后来普京“既往不咎”,不少技术人才又回国了。

毕竟没有几个人真想永远在外漂泊,家才是落脚的地方。

从这两个国家的遭遇看,战争最难解决的永远是“人”的问题。兵源告急时,不是靠拉壮丁能解决的,经济、社会、人才流失,哪一环都牵一发动全身。

普京和泽连斯基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是继续消耗人口,还是保住未来?战争一旦打到全民动员,留给国家的不是荣耀,更多是无尽的后遗症。

所以说,不管今天是谁在前线冲锋,谁在后方坚守,归根结底逃不过一个问题——人。战争能带来的,远远不只是胜负输赢,更多的是一代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明天。

谁能把人留住,谁才能真正撑得下去。

最新资讯